黃美玲
【摘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有助于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閱讀素養乃至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實踐證明,思維圖(Thinking Maps)作為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提升閱讀品格。文章從思維圖作為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的使用和學生閱讀策略的使用兩大方面,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應用思維圖,以促進學生信息提取、策略運用、多元思維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英語閱讀
英語閱讀是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將閱讀素養界定為“為實現個人目標、發展知識和潛能、參與社會活動,對文本所進行的理解、使用、反思和積極主動的投入”。閱讀素養包括“閱讀能力”與“閱讀品格”,是21世紀的關鍵能力。英語閱讀是英語語言學習中非常基礎卻最為關鍵的一環,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使用和反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策略運用和多元思維。
小學生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并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發展階段,如能借助形象思維工具,閱讀效果將大幅度提升。思維圖(Thinking Maps)包含八種基本圖式,以基本的認知能力為基礎,讓思維過程可視化。實踐研究發現,借助思維圖,不僅讓閱讀文本更加直觀化、簡潔化,方便學生理解文本,大大提高學生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時還能引導學生學會在對比、篩選、提取中得到思維的提升,最終實現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發展的共同提高。
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枯燥,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認識有偏頗、閱讀材料匱乏、教學方法缺失、閱讀評價片面、閱讀體驗缺失等。《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教師積極幫助學生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根據研究者所在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研究者及所在小學教師主動更新教學觀念,試圖以閱讀篇章為載體,運用思維圖,強調理解性閱讀,提高學生對篇章的理解與信息的運用能力,以促進學生信息提取、策略運用、多元思維的提升。
一、核心概念
思維圖(Thinking Maps),也稱思維地圖、八大圖式法等,是美國教育學博士大衛·海勒( David Hyerle) 基于對語義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于1988年開發的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思維圖包含八種基本的圖式,包括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形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橋形圖,代表定義、描述、比較、分類、劃分部分、創建因果關系和定義關系的特定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邏輯思考等的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思維圖用途更廣,效果也更顯著。魯子問教授提到,“它用不同形式說明內容不同的關聯性,如因果、分類、整體與部分、類比、屬性與特性等,對于促進學生心智發展有著顯著作用,同時還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圖,將思考過程可視化,促進其對信息提取、策略運用和多元思維等閱讀理解能力的養成。
思維圖的不同圖式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每種圖式繪制的方法和作用不同,在引導學生進行可視化閱讀的過程中也各有特點。下面,我們通過思維圖的八種思維圖式的結構,用表格(表1)分析和展示它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和使用要點。
二、思維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基于思維圖的閱讀教學中,思維圖既可作為閱讀課堂教學策略來使用,也可作為學生自主閱讀策略來使用。因此,我們在進行應用研究時,應用方式也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作為教學策略,在文本閱讀教學中,由教師提供或提示思維圖的使用;二是作為閱讀策略,在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建構思維圖,或完全自主建構思維圖。
(一)作為課堂教學策略的應用
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美國心理學家Goodman認為,掌握閱讀材料中所有單詞的精確含義并不等于實現了有效的閱讀,有效的閱讀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準確理解和判斷。因此,閱讀必然依賴于學生日常積累的和閱讀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也說明,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提取信息、提高學習策略,還要將思維品質、興趣習慣、文化意識等的培養融入其中,真正實現指向閱讀品格與閱讀能力的閱讀素養的提升。思維圖作為小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策略,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習策略和發展多元思維。現簡要說明閱讀教學的流程:
1.讀前活動(Pre-reading)
讀前活動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熱身準備階段,也是文本閱讀的導入階段,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將先前的知識與閱讀主題進行結合,從而達到激活舊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信息、策略與思維的準備。讀前活動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①通過視頻、歌曲或問答形式引出閱讀文本的主題。
②把文本的主題作為思維圖的中心詞,借助思維圖,如圓圈圖,進行頭腦風暴活動,激活學生大腦中關于此主題已有的背景知識,通過相應的思維圖將這些信息羅列出來,形成有效的讀前預測、檢測以及解決問題的信息庫。
此外,還可以運用思維圖呈現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再讓學生根據相關信息猜測閱讀文本主題。
以PEP“人教版”四年級下冊Unit 3 Weather Part B Read and write為例,閱讀文本是關于天氣的內容。本課的讀前活動是運用思維圖中的圓圈圖來開展頭腦風暴活動,教師先在中心圈寫上Weather這一主題,接著讓學生根據這個主題回憶并說出自己所知的天氣詞匯,教師將學生的回答填入外圈(圖1)。此外,還可以先在外圈呈現各種天氣標識,然后讓學生根據天氣標識猜測文本的主題(圖2)。
2. 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讀中活動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主要是通過一系列閱讀活動引導、幫助學生運用合適的閱讀方法識別、吸收、理解、領悟本文信息,從而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質與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需選用不同類型的思維圖,以幫助學生判斷和查找關鍵信息,理解和交流文本內容。如,雙氣泡圖適合幫助學生理清文本中需要比較的內容,流程圖適合展示事件的發展變化,括號圖適合梳理所屬信息,也可用橋形圖類比推理,幫助學生產生聯想輸出等。讀中活動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①掃讀:快速掃讀,借助思維圖,以主題作為中心詞,提取文本各部分關鍵詞,以此分析文本結構以及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
②尋讀:結合掃讀活動中思維圖所分析的結構,細化每一部分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各部分的尋讀與跳讀,提取相關信息并進行提煉,通過教師引導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關練習并細化思維圖的分支。
③細讀:再給出充足時間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充分挖掘主題相關重點信息,并且通過思維圖的邏輯關系等對文本的難點進行小組討論,嘗試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以PEP“人教版”四年級下冊Unit 1 My school所涉及的相同話題的閱讀文本為例,這篇短文介紹了學校的各教學場所與功能。教師可以在尋讀階段使用橋形圖(如圖3)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場所,進行功能的類比和推理,增強了知識遷移與建構,強化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多元思維的拓展與開發有莫大益處。
3.讀后活動(Post-reading)
通過讀前和讀中活動梳理文本信息、運用閱讀策略后,閱讀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讀后活動,即是檢驗和發展思維的關鍵階段,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圖來回憶文章的脈絡結構,甚至細節內容。比如,在思維圖的提示下進行文本復述,實現文本重構;引導學生討論和分享感受和觀點,實現文本創構;還可以拓展話題,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主題延伸。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思維圖圖式,如,可用雙氣泡圖進行兩個類似事物間相似性與不同點的描述,這樣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對比和表達。讀后活動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①借助思維圖及一定的語言支架,對文本主要內容進行復述、改寫、創編、續寫等活動,以此來鞏固、強化和拓展所學內容。
②通過學習與鞏固文本基本內容,引導學生升華文本主題,注重相關主題的輸出以及情感的表達,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課堂目標。
以PEP“人教版”五年級上冊Unit 1 What's he like Part B Read and Write為例,該文本主題為介紹Robin這個機器人的一些特性。基于教學內容,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對人物特征屬性的了解,并能正確描寫人物特征。對此,教師可以運用氣泡圖(如圖4所示) 幫助學生梳理人物特征,在閱讀文本信息的同時培養學生有序梳理、整理的思維能力及思維習慣,并掌握描述人物特征的方法,在思維圖的幫助下進行人物特征的描寫。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運用思維圖,不僅增強了教學的有序性、邏輯性和多模態化,還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運用、理解和拓展。因為思維圖對于學生來說畢竟是比較陌生的學習策略,所以,教師可先提供既定的思維圖模型,引導學生理解語篇,共同完成思維圖的填充和運用;在師生相對熟悉和掌握思維圖后,則可根據學生的理解,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構建與完善思維圖。總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靈活調整、變通使用。
(二)作為學生閱讀策略的應用
思維圖作為學生自主閱讀的策略來使用,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進行自主的可視化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本、理清文本結構、提高閱讀效率,提升閱讀深度,還能幫助學生關注自身的閱讀思維過程與行為習慣。學生運用思維圖進行閱讀理解的步驟如下:
①主題認知:瀏覽標題,了解文本主題。
②掃讀:快速掃讀,以主題作為中心詞,提取文本各部分關鍵詞,以此來分析文本結構以及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初步構想適用的思維圖。
③尋讀:結合掃讀中初步構想的思維圖結構,帶著問題進行各部分的跳讀與尋讀,提取相關信息并進行提煉,選取適用的思維圖,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或完全自主的方式完成并細化相應的思維圖。
④細讀:根據尋讀部分完成的思維圖,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充分挖掘主題相關重點信息,并通過思維圖的邏輯關系等對文本的難點進行小組討論,嘗試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并對相應的細節信息進行劃線。
⑤檢驗:根據思維圖與劃線的細節信息,進行問題的檢驗與確認。
這種基于思維圖的閱讀策略要求學生能夠針對文本的主題和內容主動建構適合的思維圖,能夠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充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由學生個人完成也可以同伴間合作完成。并且根據思維圖理論和學生實際,教師可以先提示或指導學生根據既定的思維圖模型,依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填充運用;在學生對基于思維圖的自主閱讀策略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使用經驗后,學生可以根據閱讀任務的要求,完全自主構建基于自己對文本理解的思維圖。這種基于思維圖的閱讀策略,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對信息的提取能力,提升學習策略,并實現多元思維的發展。
總之,這八種思維圖式并非完全獨立而僵化的存在,當閱讀同一文本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分析目標選用不同的思維圖作為分析工具。思維圖讓閱讀者實現了閱讀過程的可視化,正確使用思維圖,能夠幫助學生理清閱讀思路,拓展語言知識,深化對閱讀的理解、對語言的積累、對思維方式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英語閱讀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Hyerie,D.Thinking Maps: A Visual Language for learning[M]. Knowledge Cartography. Springer London,2008.
[3]王薔.中小學生閱讀素養內涵及其培養——全國首屆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發言(節選)[J].英語學習,2016(01):29-31.
[4]王薔,敖娜仁圖雅.中小學生外語閱讀素養的構成及教學啟示[J].中國外語教育,2015(1):16-24.
[5]王薔,陳則航.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6]張琦,左萍.例談思維地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科學論壇,2015(12):36-40.
[7]朱婉清.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地圖研究[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9,33(1):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