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琛
摘要:網絡時代,多元文化的滲透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趨于復雜化,給教育工作的實施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傳統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弊端逐漸凸顯,難以適應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分析互聯網發展的基本特征與大學生的常見心理表現,了解互聯網對大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與負面影響,從改善網絡環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強化教育隊伍、實施情感教育幾方面探索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33-03
大學生是國家與社會的未來,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可以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高校的責任除了使大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其成長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及外界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高校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自我、他人與社會。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有利于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因此,應該從網絡環境基本特征出發,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方案。
一、互聯網的基本特征及大學生心理表現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實時性和平等性的特點。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往往出現補償心理,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慰藉,通過網絡游戲等途徑進行精神補償,存在逃避現實的現象[1]。從眾心理也是大學生在網絡中的常見表現,在他人觀點的影響下失去了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導致被人利用。同時,對于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危害。一部分大學生的自卑與自閉心理也會在網絡中被不斷強化,逃避現實中的社交,沉溺于網絡世界,長期缺乏與人的溝通交流,導致其心理問題加劇。
二、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增強教育實效性
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增加了大學生的數量,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增強了教育工作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此外,多項政策與規定的出臺,對于教育實踐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性。然而,在現實中的很多問題也會導致政策規定的落實情況不佳,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人員與學生的交流較少,難以產生情感共鳴[2]。而在網絡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實施,促進教育實效性的增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利于提升互動性。
2.增強教育可接受性
當前,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借助于網絡途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其可接受性,符合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信息獲取特點。傳統教育模式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導致其出現逆反心理,教育工作無法獲得良好成效;而在網絡中,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是平等關系,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網絡的虛擬性,使學生可以匿名發言,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心理問題并積極尋求幫助。
3.豐富教育途徑
黑板報、講座和心理咨詢等,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形式,但是由于其靈活性不足,導致學生的參與度受到影響。而互聯網的出現則大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可以通過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氛圍,實現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將復雜、抽象和枯燥的心理健康知識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使其及時糾正自身的心理與行為偏差,為個人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4.豐富教育內容
網絡的出現也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潮流,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能夠引進先進的教育理論,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使其自主接受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識[3]。學生還可以從網絡中獲取豐富的案例,并對其背后的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其網絡判斷能力。
(二)負面影響
1.增加教育復雜性
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特點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上升,其復雜性逐漸顯現,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理念,應對工作中的諸多挑戰。網絡中存在多元文化,其中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會腐蝕大學生的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4]。尤其是很多大學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蠱惑,對其思想觀念形成沖擊。
2.教育工作失效
相較于線下的教育工作,線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混亂與無序現象。大學生在網絡中往往是匿名,其行為規范無法得到有效約束。同時,網絡信息內容真假是非難辨,如果不進行篩選與引導,不但會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還會使其走向極端。大學生在網絡中面臨的誘惑較多,如果缺乏自制力,將會影響生活與學業。
3.挑戰增多
網絡游戲和許多不良網站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在情感、學業、人際關系、就業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較大挑戰。而很多大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因此無法獲得有效的正面引導。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改善網絡環境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等特征,信息也魚龍混雜,部分大學生由于自制力和判斷力較差,在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下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其個人成長遇到阻礙。因此,應該加強對網絡環境的優化與改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網絡文化也應該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滿足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應該根據當前《計算機信息安全保護條例》等相關內容要求凈化網絡環境,實現對網絡信息與網絡輿論的有效監管,保障信息傳播的有序性,防止大學生思想受到毒害。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強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嚴厲打擊,增強執法力度[5]。應加快先進技術手段的引進與應用,實現對不良信息的有效甄別與篩選,使其在源頭上得到控制。學校教育工作者也應加強對相關法律與技術的學習,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在校園網建設中,以文明網站建設為基本目標,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加大宣傳力度
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較深,上網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因此,應借助網絡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以增強教育實效性。這種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大學生的認知需求特點,能夠消除在受教育過程中的逆反心理,推進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高校應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構建,為線上活動的實施提供陣地。在心理健康教育月中舉辦主題活動,在學校內部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良性引導與啟迪。應加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鼓勵大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增強心理問題咨詢的自主性,增強在活動參與度[6]。網絡平臺的構建,能夠增強教育工作的便捷性,有利于增進與學生的互動,使其能夠實時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并通過合理的途徑來解決與調適。此外,應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并將其滲透在網絡教學與教材中,提升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度。
(三)提升工作水平
應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可靠的心理咨詢服務,解決其心理上和思想上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參加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其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虛擬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多從現實當中獲得慰藉,而非長期沉溺于網絡當中,養成良好的互聯網使用習慣,解決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增進大學生的情感交流,使其消除在生活、學習中的矛盾,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解決焦慮和抑郁等問題。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保障工作人員在業務知識與能力上的專業性,與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協同工作。鼓勵學生通過網絡的形式開展心理咨詢,保障學生的個人隱私,提升其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7]。應重點關注貧困生、學困生、違紀生及在情感上遇到挫折的學生,掌握其心理變化情況,防止極端行為的產生。
(四)強化教育隊伍
一支高水平的教育工作隊伍,是增強創新動力的關鍵。在網絡時代,傳統工作理念與方法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因此,應該加強對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使其在知識能力方面得到快速更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時,還要在政治素養和工作作風方面下功夫,了解當前網絡文化的特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在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深入學習網絡知識、技能,了解大學生在網絡中的常見表現,促進自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引導大學生有效分辨網絡信息,為其推薦健康的學習網站,充分發揮網絡的價值與優勢。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科學測評,做好調查摸底工作,為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可靠依據[8]。在網絡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網絡的虛擬性與復雜性。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機制,引進先進的教育工作人才,提升教育工作活力,引入先進工作方法與理念,優化工作隊伍結構。
(五)實施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情感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增強學生的可接受度。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教育理念無法獲得大學生的認同。有效的情感激勵措施,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和生活,促進個人的健康發展。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利用情感因素中特有的激勵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正面的情感,消除消極、負面情緒,促進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在情感激勵當中,應該強化動機,使學生能夠在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下健康成長。有效引導學生在網絡中的行為方式,使其樹立遠大理想,并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當中進行細化和落實,挖掘學生的巨大潛能。在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下,當學生犯錯后教師往往采用批評和責罰的措施,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在情感教育當中,應該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耐心引導并積極尋找改進方法。
四、結語
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會出現較多的問題,應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網絡可以為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便捷,開闊學生的眼界與思維;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復雜性特點,也會導致負面信息的散播,不利于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此,應該通過改善網絡環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強化教育隊伍和實施情感教育等途徑,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解決大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雯.網絡語言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15):165-166.
[2]陳玉廣.具有積極心理暗示作用的網絡話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新西部,2019(6):146+151.
[3]李亞南.多元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35):3.
[4]佟鳳仙.積極心理暗示網絡話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作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5):137-138.
[5]王澤珺.潛意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改善對策研究:以“為情所控”和“網絡成癮”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2):159-160+173.
[6]成家茂,王勇,朱建華,等.淺談即時網絡通訊工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危機干預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0):139-141.
[7]武玉華.網絡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7,27(2):92-95.
[8]熊淑萍.網絡負面信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7(1):86-8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