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
摘 要:群文閱讀是近年來語文閱讀教學的常見教學方式,可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散文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針對初中散文的特點,提出了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旨在打破傳統教學局限,突破散文教學難點,積累群文閱讀教學工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散文;群文閱讀
散文是閱讀題材中以作者抒發真情實感為主的文體,其與其他文體相比,有著更為自由的風格體征,故這也使得散文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往往很難將作者的情感直接地展現出來,自然也就無法激發學生與作者之間強烈的情感共鳴[1]。為此,結合散文的特點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非常有必要。群文閱讀就是一種以帶動學生主體意識、提升其辯證思維以及整體性思維的重要方法。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將散文教學與群文閱讀結合,不僅能夠解決散文教學難題,而且能夠突破群文閱讀的局限,創造性出一種新的教學思路。
一、明確議題,導入新課
為了帶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精彩的新課導入非常有必要,群文閱讀也不例外。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考慮到群文閱讀本身涉及文本較多,加之需要學生進行大量閱讀,而初中階段學生又處在一個自控能力較薄弱的階段,故借助明確的議題,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更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其走入閱讀海洋。
例如:選取《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以及《瑣事》這三篇文章作為閱讀組文,這三篇文章均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故導入設置“在我國文壇中,有著這樣一位棄醫從文的作家,他以深沉的情懷和深邃的目光看到了民族發展最大的阻礙,并試圖通過文筆構建國人的精神世界。這是誰呢?今天我為大家選擇了他的幾篇散文作品,讓我們通過他的作品對其做進一步的了解。”在整個課程導入中,我并未對文本做過多的介紹,僅對魯迅做了簡單的介紹,隨著學生對三篇文章的閱讀以及對文本中人物描寫的探討,最終明確了該課的議題為“魯迅筆下的人物描寫”。總之,在現代散文群文閱讀中,新課的導入非常有必要,但并非是針對某個文本設定議題,基于整個文本的基礎上來明確議題,確保文本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
二、閱讀體悟,把握文本
群文閱讀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學生通常需要對文章“說什么”進行了解,同時掌握文章是“如何說”,理順文章的內在邏輯。在整個過程中,對教師以及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為此,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教師首先必須幫助學生充分了解閱讀的具體方法。
例如,統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二單元至愛親情中四篇文章均是描述親情,但七年級學生對親情的感悟并不深刻,針對該部分散文閱讀若采取略讀法,必然會使得學生很難融合到散文的情境內,自然也就無法感受到作者深切的情感,無法激發共鳴。學生不僅無法感受到散文所帶來的魅力,還可能因此喪失閱讀興趣。又如:“學習寫人”議題中選取的《藤野先生》《背影》《再塑生命的人》《阿長與〈山海經〉》四篇文章,因學生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過寫人的相關內容,對人物描寫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故閱讀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精讀《背影》,再基于此對其他三篇文章進行學習,對人物描寫方法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法可更好地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總之,針對散文進行散文閱讀的過程中,必須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選取與之相適應的閱讀方法,才能夠更為順利地體悟閱讀內容,掌握文本信息。
三、集體建構,整體探究
集體建構實際上就是在激發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其基于議題內容來完成閱讀任務,并通過閱讀來實現知識點的分析,其能夠實現見解的相互交流,智慧的相互共享,并最終達成共識[2]。通過集體建構,讓閱讀課堂不再是讓教師來進行問題答案的預設,同時還能夠讓更多的思想相互碰撞,激發創造性思維。
例如:設定“以小見大”這一議題中,我選取了《背影》《散步》《一件小事》三個文本,首先讓學生自行對三篇散文進行預讀,確保學生能夠有充足的閱讀思考時間,實現自我建構。其次,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各小組各自選取一篇文章作為討論文章,分析文章的“小”以及“大”的體現。再由小組推舉一名學生代表發言,通過這種方式來分析各小組針對同一文章的見解。最后,對各小組的意見進行整理匯總,并通過集中討論的方式確定最終意見。在整個過程中,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讓群文閱讀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學生能夠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下各抒己見,從而實現不同觀點的融合、碰撞,不斷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四、結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而散文教學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難題之一。初中階段學生有較強求知欲望和心理特征,只有采取正確的閱讀教學方式,以群文閱讀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才能夠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感,激活對閱讀學習的興趣,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姚志良.談初語記游類文言文的群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19,38(7):30-31.
[2]詹優美.基于自讀課的“1+X”群文閱讀教學[N].語言文字報,2019-03-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