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
摘 要:數學學科是優化學生思維結構的基本科目,邏輯性較強,且初中生需要通過豐富的問題解決活動不斷內化數學知識,歸納有效的數學解題方法,切實豐富學生的數學建模經驗,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足準備。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組織豐富的問題解決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其在數學建模活動中全面展開邏輯推理、理性證明與直觀現象,逐步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組建異質小組,完善生生討論;設計應用題,豐富精講精練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不斷豐富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活動;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全面講解數學概念,希望初中生可以及時在數學課上內化所學知識。然而,“過猶不及”,由于初中生往往不經過思考便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所以他們的認知十分膚淺,難以全面內化數學知識,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理論學習任務,根本無法在各類問題情境下遷移所學知識,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利用豐富的問題資源來引導初中生展開數學思考與數學探究,使其在問題解決活動中生成數學思維能力,由此實現有效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數學本身就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豐富的生活資源可以直接優化學生的直觀認識與感性思維,便于學生從現實事物中總結抽象的理性規律,切實優化學生的邏輯思考與理性認識,促使學生積極內化數學概念。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生活資源來創設課堂情境,由此引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認知經驗去分析數學問題的解決辦法,為后續的問題解決活動開個好頭。
如在“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本班學生十分熟悉的購物問題創設了問題情境,由此引導學生分析二次函數的現實應用情況。具體的問題材料為:小明的父母近期開了一家童裝店,其中一種類型的童裝成本為每件40元,售價為每件60元,每個星期大約可以賣出500件,請問每件衣服可以賺多少錢?一周的總利潤是多少?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只要學生能夠掌握成本價、售價與利潤之間的關系就可切實得出問題答案,所以本班學生可以自主構建關系等式。接著,筆者就改變了題目的細節條件,即售價每上漲一塊錢,則每星期則會少賣出5件童裝,請問如果要想獲得最大利潤,應該如何定價?如此,初中生就會自主思考二次函數知識,由此構建相應的函數解析式。
二、組建異質小組,完善生生討論
小組討論教學活動是促使初中生積累有效探究經驗的重要活動,可以讓初中生彼此幫助、相互啟發,使其全面合作,共同分析數學問題的多維解法,由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構建異質小組,切實優化生生合作關系,讓初中生在學習共同體內共享問題資源,全面分析各類問題的解決辦法,由此優化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促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在“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上述案例中童裝銷售的問題組織了小組討論活動。為此,筆者綜合考慮了初中生的數學素養水平,將5名異質學生分為一組,重新溫習二次函數概念,切實分析函數問題,將x設為商品單價的售價漲幅,由此列出二次函數解析式,通過定義x的取值范圍來求解二次函數的最值,由此便可得出具體結論。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初中生要堅持民主溝通、平等交往的原則,每個成員都要積極闡述個人解題思路,歸納有效結論。
三、設計應用題,豐富精講精練
應用題是指以現實資源為背景,需要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的類似題型,關系著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優化發展,便于學生切實展開問題分析,使其及時積累問題解決經驗。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設計豐富的應用題,以直觀豐富的問題材料促使初中生展開問題分析與數學探究,由此歸納數學習題的解題策略,實現精講精練,讓初中生逐步具備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
在“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會提前整理應用題,認真分析了這些應用題是否存在陷阱條件、重復表達、無用條件等,判斷了這些題目的解題難度,據此組織了當堂檢測活動,希望學生能夠自主展開數學探究,讓學生積極歸納各個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之后,初中生可以自告奮勇地展示各道習題的解題方法,闡述個人解題思路,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各道習題的解題方法,自主訂正了習題答案。如此,初中生就可以在數學課上積極遷移本課知識,全面歸納二次函數問題的解題技巧,穩步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組織豐富的問題解決活動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其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全面整合現實資源與數學知識,由此創設問題情境,豐富小組討論與當堂檢測,切實優化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足準備。
參考文獻:
[1]劉軍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34):104-105.
[2]王啟元.基于問題導學法的初中數學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