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忠
摘 要:在小學學科教學中,語文教學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它承載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維系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有序傳承,意義非常重大。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性策略,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新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一定要轉變觀念,提高教學理論修養,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實施的有效性策略如下。
一、重視學生誦讀,滲透文本感染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的環節非常重要,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正是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主旨、技法。
1.誦讀的目標要明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讀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助于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相通。但是,在當前,有些老師認為讀是學生課前完成的一個識記環節,在教學時不重視誦讀的指導,即使有了讀的環節,也是毫無目標可言,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指導好學生的讀,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而讀”“讀什么”的問題。
(1)學課文之前,老師要指導好學生的整體通讀,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了解文本的大致內容。
(2)在解決閱讀中的某個問題時,要通過讀來找出答案。
(3)對于文本中的關鍵句要“大讀特讀”,讀出意蘊。
(4)對于文本中的精彩文段,要細讀,體味其精妙之處。
(5)同時,如果學習到文質俱佳的文本時,需要慢慢細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了這些“讀”的要素,可在具體的教學環節逐一落實,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
2.誦讀的方式要多樣化
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特征,對于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如果教師在閱讀課上,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則無法調動他們參與的興趣,影響學習的效率,因此在閱讀中“讀”的方式要力求多樣化,可單獨讀,也可集體讀,無論是哪種方式,其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文本的感染力。
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感知文中作者以優美的文字來表現了桂林山水的優美,而誦讀則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然體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醉人之美,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環節中,注意讀的形式,運用多樣化的誦讀手段,讓學生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美。
二、重視提問,在質疑中滲透感染力
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環節,但是“問”要“提”得有藝術,在提問時,要思考,提問的目的是什么,提問是否真正能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明確了這些,在提問時才會問得恰到好處,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
1.提問有啟發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提問一定要有啟發性,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層思考,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力。
比如在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時,里面的主人公是白求恩同志,當年八路軍和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斗,可是白求恩卻把手術臺當作陣地,堅持救治傷員,他的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確實值得人們欽佩。在教學中,老師可設計這樣問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思考。“同學們,白求恩同志是哪國人?他為什么舍生忘死救治八路軍戰士?”當學生聽到這一問題時,自然就會從深層進行思考,從而提升了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2.以問促疑,增進師生互動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現象,教學中教師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比如在學習《日月潭》一課時,老師導入新課之后,直接就課題設計問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日月潭》這篇課文,那么,在未學習課文內容之前,通過課文的題目,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內容呢?”這里學生七嘴八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日月潭的地理位置”“日月潭的得名”“日月潭到底是什么樣呢?”等,學生的這些問題看起來好像有點淺顯,但要知道他們都是二年級的小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與課文相關的,是值得他們去研究的問題。
三、借助媒體技術,滲透感染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來,將傳統教學手段與媒體技術相結合,可取得不同尋常的教學效果。尤其小學生正處于生性好動的年齡,一段視頻、一幅幅動畫,都是他們的最愛,而媒體技術的直觀性特征,可充分調動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
比如在學習《萬里長城》一課時,老師可引導學生讀課文,品課文,從而逐漸體味到萬里長城的雄偉,感受到古老民族的智慧,在完學生成了對文本感知之后,引進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欣賞視頻《萬里長城》,進一步感受長城的偉大。之所以這樣安排,是要讓媒體來輔助教學,不能喧賓奪主,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相反,如果大量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視頻內容代替文本內容,這是不可取的,因為,視頻中的直觀畫面影響了學生對文字深層的感知力,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增強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感染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
[2]張敏.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姜雪杰.語文有效教學實施策略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