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菲菲 劉洪春
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在新時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喚醒“文化基因”,激活文化傳承動力;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的原則,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文化品牌;全面開啟“互聯網+傳統文化創新”模式,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力與吸引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新;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147-02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創新發展,為新時代的中國積淀了寶貴的文化財富,賦予了中國文化自信以深沉的歷史內涵與人文底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傳統文化的創新,要創造性地做好文化的新舊對接,加強傳統文化與時代元素的古今對話,在多元文明的沖突和文化秩序重建中展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
一、喚醒傳統文化基因,激發傳承動力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在意韻深遠、外在特點鮮明。縱觀當今世界的文化潮涌,“中國風”吹到哪里,哪里便會燃起中國文化“熱”。無論是身著“漢服”自愿到曲阜尼山學習儒家文化的“洋學生”,或是巴黎“中國文化周”上的“醒獅點睛”等等,不勝枚舉的文化交融案例均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強大生命力。盡管傳統文化“一枝獨秀”,但在蜂擁而至的外來文化面前仍然表現出創新性轉化不足、理解和學習“門檻”高等問題。加強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要以“接地氣”的文化供給來喚醒傳統文化的內在基因。應廣泛激發全社會的傳承動力,引導人們自覺延續傳統文化的根脈,以應對精神空虛、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滑坡的危機,從而形成全社會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
增強傳承意識,激發傳統文化創新的內在動力。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為中華子孫的精神之魂打上了鮮明的文化“烙印”,并用無形的處世哲學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現實。積淀了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國在世界視野下推進國際交流與彰顯綜合國力的重要“籌碼”,也是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若想在當今世界的文化潮涌中站穩腳跟,就必須要結合新時代的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內化成為人們的內在修養;就必須要培育大眾的傳統文化自信,激發全民傳承意識,在人民內部培育“接力者”,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真切體悟,不斷喚醒文化自覺意識,激活人們內心深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天然認同”。唯有如此,才能使傳統文化借以人民之力得到廣泛弘揚,努力形成全社會認同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教育是弘揚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毛詩序》記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傳統文化創新要形成自然風氣,始終離不開常態化的教育。如今信息時代中的現代化教育方法層出不窮,注重內修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被湮沒在大量的“速成”教育模式之中,被“速食文化”擠占了生存空間。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繼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啟發人內在自省的傳統教育風格,多措并舉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加大優秀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在新時代國民教育內容體系中的比重,使傳統文化垂直融入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過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連貫滲透,教育和啟發人們感知傳統文化,體悟傳統文化的深遠意蘊與無窮魅力。通過從幼兒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有序承接,將傳統文化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青年一代的自我塑造結合起來,層層激發出我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動力。
二、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筑牢傳統文化的根脈
精心籌劃建立傳統文化研究基地。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和重要任務,這一體系將極大地推動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新熱潮。這就要主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建立傳統文化研究基地。以盛名海內外的儒家文化研究為重點,扶持建立專業性強、文化品鑒功力深厚的研究基地;為各地與儒家文化誕生地、“孔子故里”的多渠道文化互動創造條件,使各地文化創新獲得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素材,在“真懂”的基礎上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打造鄉土化的傳統文化創新陣地。例如,浙江省的4 000余個“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書院”模式深入人心,突出了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得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遍地開花。從浙江省傳統文化發展模式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創新之力在民間。因此,必須要打造地域性的傳統文化研究與創新陣地,突出區域傳統文化特色,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如東北的關東文化、陜北的剪紙文化、四川的戲劇文化以及福建船政文化等等。應鼓勵各地深挖本土傳統文化的精粹,共同凝聚建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
保護文化是創新文化的根本。隨著時間的流逝,古跡、古物日漸斑駁,經典技藝的傳承者逐漸老去,保護傳統文化迫在眉睫。當前,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價值、保持傳統文化的鮮活發展,需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將保護和主動學習傳承傳統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基礎性調研工作,健全完善傳統文化的保護項目,對有形文化采取保護性技術攻關,以現代技術留住傳統文化的歷史風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籌資設計建設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優秀的家風文化、禮樂文化、飲食文化等發揚光大。留住傳統文化,人是關鍵。須進一步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大力培養傳承者和接班人,組織發起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千人計劃”,建立一支“叫得響”、“坐得住”、“用得上”的文化傳承隊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創造人才條件。
三、激勵創新,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文化品牌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推進傳統文化的創新必須明確繼承與創造性發展的邏輯關系。從本質上而言,文化創新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文化創新的素材來自于傳統文化,方法得益于傳統技藝的啟示。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要堅持古為今用,在整合梳理的基礎上實現推陳出新。
尋找適應于傳統文化創新的當代話語表述方法,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與整體優勢。塑造傳統文化品牌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在廣泛的社會中培養“品牌基礎”。從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角度來看,經史子集中的文言文表述方式不易于受眾理解,使推廣傳統文化面臨認知障礙。因此,要采取現代語言轉化的形式,精讀、精譯古文典籍,用現代語言詮釋經典文化的中心思想與內容,實現古今轉換,以滿足社會領域對傳統文化創新的基礎知識需要。例如,近幾年來在傳統文化品牌塑造方面涌現出的“故宮模式”,從文化傳承到產品設計營銷形成了成熟的傳統文化創意、創新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降低了人們了解真實歷史、解讀傳統文化的難度。這同時也表明,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尊崇仰觀又要走進生活,使傳統文化以一種易于大眾閱讀與吸收消化的語言方式成為公眾文化的新消費需求。激勵形成文化含量高、尊重歷史傳統的優秀文化創新成果,使賞心悅目的文化作品與趣味性強、教育功能豐富的文化產品共同建立新時代的傳統文化品牌。
鼓勵創作者增強傳統文化自信,增強塑造傳統文化品牌的責任意識。文化創作者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全社會都應重視和培養文化創意人才。要努力培養和塑造一批具有創新熱情和民族責任感的優秀創作者,為更多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提供發展的機會。鼓勵創作者在文化創作中牢固生活基礎、豐富社會實踐,努力在文化作品中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全方位鼓勵傳統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用文化作品創新積聚支撐民族走向崛起的最深沉、最根本與最持久的內在力量,使傳統文化以影視歌作品、文學著作、“舌尖文化”等形式展現出中華美學的風范。
啟動“互聯網+傳統文化創新”模式,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進程。傳統文化是先輩為當代中國留下的寶貴遺產,用傳統文化的“金山銀山”為增強國家競爭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今,我國在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中進一步擴大了對外文化與經貿交流力度,使得中國文化在海外得到了高度的關注和歡迎,傳統文化自信得到了深層次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傳統文化的創新熱情。為此,要繼續堅定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目標,推動傳統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舞臺。在海外培育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土壤,建立傳統文化中外交流傳播中心。利用網絡平臺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強勢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話語體系。要在宏觀層面加大傳統文化對外交流的政策扶持,燃起民間文化交流的熱情。注重點滴積累、持久滲透,以傳統文化創新提升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塑造傳統文化嶄新的時代形象,增強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底氣,在更廣闊的國際空間展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風采。
參考文獻:
[1]? 趙慶寺.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構路徑[J].探索,2017,(6).
[2]? 張永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機制的構建:價值、內容與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