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于紅
摘 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和重要使命。教書是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育人則是要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教書容易做到,而育人較難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育人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教師要充分發揮該學科的德育價值,承擔起德育的大任。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策略
科技不斷進步、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處于青春發展期的初中生,性格和思維逐漸成熟,但也存在強烈的逆反心理,漠視家長的教育,特別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響,沾染不良習氣,這一時期對他們的言行進行正確的指導刻不容緩。因此,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讓初中生先成人后成才,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將德育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呢?
一、研究教材,尋找德育滲透的切入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非常豐富,從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融合了道德、法律、心理等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聯系了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及社會生活。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資源,有效加以整合,找準德育滲透的切入點。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認識網絡的兩面性,學會合理使用網絡;明白社會處處有規則,自由是受限制的,樹立規則意識;青少年也要遵守法律,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培養責任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負責任的人等內容都和初中生的日常息息相關,也是很好的德育滲透切入點。具體來說,在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一味地向學生展示社會上的規則,闡述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強行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非但不能被學生接受,還會造成學生的反感情緒。這時,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入手,讓學生討論各自家庭中約定好的一些規則,探討這些規則存在的意義,進而延伸到班集體中,加強學生對班規的認同感,以實際行動來踐行班級制度和校紀校規,小家講究規則,大家亦是如此,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要學會遵守規則,維護規則。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在備課環節上多下功夫,在教學設計時要以教材資源為基礎,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口,由小及大,引導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規范了言行,寓德育于教學之中。
二、創新方法,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改版前叫思想品德,在小學階段就是學生口中的“生活課”,通常由班主任老師任教,于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課幾乎等同于班會課,學生往往表現出不感興趣和不耐煩。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方式方法陳舊呆板,授課內容局限于書本,照本宣科,無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更別提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了。所以,要提高德育滲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法。
1.結合時事,創設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引用時事新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思考,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誠實守信”為例,結合當下熱門話題“個人征信報告”在社會上的廣泛應用,引出個人誠信的重要性,教師展開新課的教學。隨后觀看由學生角色扮演的情景劇《開店》,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如果你是店家的兒子,在面對父親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經商之道時,會怎么做呢?緊接著讓學生回顧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此類兩難境地,分享當時的解決辦法,最后教師加以指導,傳授誠信智慧,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在情境體驗中反思本節課的德育內容,從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踐行誠信道德品質。
2.利用網絡,豐富形式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的應用隨處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新教師要緊跟潮流,與時俱進,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來,通過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將淺顯的德育內容生動化地呈現出來,激發學習興趣,引發情感共鳴。
舉例來說,通過觀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近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強大不再是教師說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這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作業:當你看到祖國這么厲害時,你想對祖國、對自己說些什么?教師將學生錄制的視頻進行匯總,編輯成片,在第二課時組織學生觀看,在學生各自的發言中發現除了有油然而生的驕傲感更多的是責任感,在祖國發展的同時,我們肩負的任務更重了,讓學生感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三、總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不能單純地以講授知識為主,還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德育功能。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通過研究教材、創新方法等優化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讓課堂處處有德育。
參考文獻:
[1]賴碧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19(61):131.
[2]郝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山海經,2019(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