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雙 張恒
【摘 要】目的:研究內鏡治療對胃腸息肉的治療效果以及相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指導臨床今后對于腸胃息肉的診治。方法:選取2018年1月~12月間于本院門診確診胃腸息肉并隨后實施內鏡治療的住院患者75例,回顧性分析其在院臨床資料及記錄隨訪1年的后續記錄,采集息肉治療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75例患者中,4例患者(5.3%)進行了二次切除,出院后復發率為4%(3例);胃息肉患者無并發癥發生,6例腸息肉患者(8%)出現了以出血為主的并發癥。結論:內鏡治療對于治療胃腸息肉的效果顯著,具有較低的復發率,并且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不高,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胃腸息肉;內鏡下治療;治療效果;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的飲食方式和作息習慣發生改變,隨之而來的是胃腸息肉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1]。以腸粘膜在胃腔腸腔內局限性突起為主要病理形態的胃腸息肉不經治療可能會發生癌變,因此在做出確定的臨床診斷后,往往需要對其進行切除干預,傳統的方式為外科開腹手術,所以視野開闊,切除效果好,但對患者身體損傷較大,疼痛較重且術后不易恢復。經過科技的不斷發展,內鏡技術得到完善,此種治療手段,對患者身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副作用遠低于開腹手術,是現階段胃腸息肉患者常選擇的手術方式。現將本次試驗的結果整理如下。現階段,伴隨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內鏡技術愈發完善,因其損傷小、費用低等優點逐漸被廣大醫護人員和患者所接受。現將2018年1月~12月間于本院門診確診胃腸息肉并隨后實施內鏡治療住院患者的在院臨床資料及記錄隨訪1年的后續記錄進行總結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2月間于本院門診確診胃腸息肉并隨后實施內鏡治療住院患者75例,最大年齡者為76歲,最小者為22歲,平均為(45.59±2.14)歲;患病類型:腸息肉患者42例,胃息肉患者33例,所有患者除本實驗相關病情外的其他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納入標準:經腸鏡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腸息肉診斷;患者及家屬同意本試驗的相關操作且同意承擔相關風險;患者有自主意識。排除標準: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有嚴重高血壓、心臟基礎疾病等不能適應手術者;有心臟起搏器安裝史的患者;有明確精神類疾病診斷的患者。
1.2 試驗方法
1.2.1術前所需準備
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生命體征、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指標,對患者進行術前指導,囑其進行少渣飲食,術前6h進行腸道清潔。
1.2.2內鏡治療方法
通過腸鏡和胃鏡仔細探查患者胃腸,對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以及所處位置等情況進行詳細確定,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選擇最為合適的手術方法,注意手術時應本著先電或APC摘除、再電凝電切摘除大息肉以及先低位后高位的治療原則。內鏡治療包括以治療微小且扁平息肉的APC凝固術及熱鉗電灼術、治療無蒂寬基型息肉的內鏡粘膜切除術以及治療細蒂的高頻電圈套摘除術,可根據患者息肉的內置,大小和數量形態大小和數量進行選擇合適的術式。手術時注意先電凝再圈套、先低后高的手術原則[2]。
1.2.3手術后處理
囑患者術后12小時內全面禁食,如非必要需臥床休息,術后3天可開始由流食逐漸過度為半流食,2周后可進軟食。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狀態,詢問其是否出現便色加深、腹痛等情況,定期查驗血中血紅蛋白等指標,對于出現胃部不適的患者,適當給予抑酸劑或胃粘膜保護劑,以減少胃穿孔、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 患者可離床后,囑其盡量避免劇烈活動,以免造成大創面的出血,若此情況發生,需及時予止血藥物和質子泵抑制劑止血,并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1]。
1.3 評定指標
梳理總結患者在院病程記錄,并隨訪一年,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采集息肉治療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及、并發癥(包括便血、穿孔、出血)的發生情況以及術后復發情況,綜合上述指標進行內鏡治療效果的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軟件進行統計學的分析,分別進行χ2、t檢驗,且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實驗75例患者中,5例患者中,4例患者(5.3%)進行了二次切除,出院后復發率為4%(3例);胃息肉患者無并發癥發生,6例腸息肉患者(8%)出現了以出血為主的并發癥,出血的患者均經過圈套器治療,止血方式分別為熱活檢鉗電凝、噴灑止血藥物、止血鉗止血并靜脈輸血,6例患者經臨床處置后均得以康復。
3 討論
胃息肉在胃腸道疾病中十分常見,胃息肉也分為多種類型,有多發性胃息肉、單發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以及假性胃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程度的癌變風險,臨床上也稱為癌前病變。腸息肉主要生長在腸黏膜表面,呈凸起狀,好發于中老年男性。患有腸息肉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腹痛、腹瀉以及便中帶血,臨床上以直腸息肉以及結腸息肉最為常見。無論是胃部息肉還是腸部息肉,都具有癌變的風險,因此在臨床中如何能夠有效的降低胃腸道癌癥的發生,提升胃腸息肉的治療效果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臨床上在胃腸息肉的治療方式上發生了重大轉變,近年來由于內鏡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以及患者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外科手術。應用內鏡治療胃腸息肉在臨床上已經應用了數十年,手術技術比較成熟,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息肉的位置及類型不同,對于多發息肉的治療方法的選擇應該慎重考慮。在應用內鏡治療胃腸息肉,對于肌肉的大小、形狀以及浸潤深度都應該細致觀察,通過觀察結果進行評估,進而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3]。
由于內鏡治療胃腸息肉需要在內鏡引導下應用腸息肉電切術,很容易發生殘端滲血,另外發生率比較高的并發癥為腸穿孔,在本研究中,納入實驗的75例患者應用內鏡治療息肉,有6例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并發癥,4例患者需要進行二次手術。總的來說,患者均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應用內鏡來治療為腸息肉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患者條件允許下應該盡量采用內鏡治療。
參考文獻
姜磊,焦宇飛.結直腸非腫瘤性息肉的臨床病理學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9,48(2):98-101.
陳治熙,鄭麗梅,蔡方宙.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腸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9(3).
王紅霞.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內鏡下電刀切除術治療胃腸道息肉對比分析[J].甘肅醫藥,2019(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