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培養現代化人才的主要陣地,是向專業人才傳遞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依法治國政策的關鍵途徑。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在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出知法、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幫助大學生建立法治信仰。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必須要強化法治文化建設,才能夠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本文對當前大學法治文化生成所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討了促進法治文化生成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文化;生成困境;培養方法;探討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校門,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我國的大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面對眾多資質不同、文化不同、素養不同的大學生,如何促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也成為了高校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法律觀念的培養已經成為了我國高校的重點內容,不僅可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提升依法治國的效果,同時也能夠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素養,為社會輸送擁有法律意識的綜合型人才。高校需要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困境,深入挖掘困境的形成原因,拓展多樣化的培養途徑,力求可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大學生法治素養生成現狀
從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來看,大學生缺少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自身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弱,且遇事容易出現偏激的現象,會將社會的陰暗面進行夸張想象,普遍法治意識較差[1]。特別是在大學生就業時,為了盡快的找到工作,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經常忽略了自身的合法權益,導致在工作中自身權益被侵犯,這就是法律意識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缺少正確的法律信仰,對待法律缺少重視度,對于法律的了解只局限于紙上談兵,在具體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沒有真正的實踐。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狀況在社會上較為普遍,導致大學生經常會用人治思維來看待社會或者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大學生對于法律落實的信心較為薄弱,認為在法律之下仍然存在著較多的不公平,使得大學生無法真正的認同法律。
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并不完善,法治思維可以讓大學生自主遵守并尊重法律,使用法治的眼光看待各種問題或者判斷是非,屬于一種理性的思維方法。但是很多大學生目前都處于享樂主義或者消費主義中,思維體系發展出現了較大的偏差。
二、大學生法治文化生成存在的困境
(一)高校法治教育力度不夠
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是高校的責任,但是高校對法治教育的意識較弱,導致沒有為大學生提供較好的法治教育[2]。思政教學是生成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高校中法治教育僅占思政教育的三分之一,教育深度不夠、范圍較小,無法使學生形成較好的法律意識。思政教育的模式也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程度,不能提高大學生應用法律武器的水平,降低了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法治教育內容不僅少且不合理,如在思政的教材中,法律基礎內容只有三章的介紹,但是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法律知識,然而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只會對學生進行大致教學,影響了學生法律文化的生成。大學教師法律意識的淡薄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且容易加劇學生對法律的不認同程度,影響了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3]。如近年來頻繁傳出的大學教師猥褻女學生的新聞,這一類教師自身缺少法律素養,給大學生思想發展以及社會都帶來了較大的不良影響。
(二)社會環境法律影響力較小
大學階段與之前的學習經歷相比,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變多,也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和國際也逐漸接軌,社會思想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給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發展起到了錯誤的引導作用。第一,當前我國法律體系雖然經過多次改革,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空白和漏洞,無法匹配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在法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不能夠充分反應人民的意愿,使得在社會分工中出現了權責不分的狀況,導致部分法治亂象的出現[4]。第二,在社會中存在著部分漠視法律的現象,特別是權利本位的想法影響了領導的工作效率和社會發展的公平性。目前我國仍然存在著知法犯法以及徇私枉法等問題,但我國已經積極實施了反腐措施,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第三,社會上出現了多種不良思想,給大學生造成了極大影響,讓學生逐漸沉溺在玩樂之中,無法有效推進法治文化的建設。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都屬于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大學生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判斷力,經常沉迷于紙醉金迷的環境中,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理念。社會環境給大學生法治文化的形成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必須要糾正社會風氣。
(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
我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但是其中部分思想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然而正是這些思想給大學生法治文化的生成造成了影響[5]。我國古代始終堅持著“人治”的思想,由君王領導國家的發展,這就使得君王個人的素質會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因此,目前我國開始實施依法治國的政策,并始終遵循著法律至上的發展觀念,推翻了人治思維體系。我國很多大學生對法律至上的認知較為模糊,不能夠認識所傳遞的實際內涵,使得在面對部分問題時,大學生仍然堅持以傳統的思維進行解決,增加了法治文化建設的難度。大學生缺少一定的公民權利意識,對自身的權利認知錯誤,不能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消費權為例,很多大學生在消費權益被侵害時都無法找到有效的措施進行維權,進而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以及法治文化建設。
三、解決大學生法治文化生成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強化學校教育
專業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法治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勢必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法治教育的不斷深化。首先,要對現有的法治課程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以及法律知識儲備,端正教師的工作態度,讓教師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外聘律師或者法務工作人員開展法治教育課程。這一類外聘教師不僅擁有著專業的法律知識,同時也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實踐經驗,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案例教學。教師也應當對法治教育內容進行豐富,激發學生對法治教育的學習熱情,進而促進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法律的學習較為枯燥,教師需要根據社會上經常出現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鍛煉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強化法治教育的生活性。教師也應當強化法制教育的實踐性,可以與律師事務所展開合作,讓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夠深入到法律工作一線,體會法律對人們生活的重要保障作用,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完善社會法治環境
法治文化的生成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為了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和信仰,政府和社會都需要共同努力,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政府需要不斷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認識到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出現的法律空白或者漏洞問題,改善法律體系,促進我國法治國家的建設速度,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政府在遇到法律問題時需要做到秉公執法,發揮法律的重要作用,使法律能夠被真正的落實到生活中,強化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在大學生的權益受到損害時,社會應當利用法律維護大學生的權益,讓大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政府必須要讓司法體制向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的方向發展,才可以讓每一個受害人都得到救濟,提升法律的公信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給大學生的思維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三)強化網絡培育效果
在信息時代,網絡是每一個大學生都無法脫離的工具,能夠讓大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因此,國家需要凈化網絡環境,根據網絡發展設置一定的法律法規,利用網絡環境培養學生形成法治文化體系。高校應當在自身的官方網站中增加大學生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和維權方法,推送我國新的法律法規或者政策。高校應當積極利用校內交流平臺,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認識社會的熱點問題,如根據時事熱點編輯公眾號推文,使大學生可以從公眾號中了解到法律知識。
結束語:
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是依法治國政策得以落實的基礎,能夠為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豐厚的土壤。大學生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責任,是法治國家建設的后續力量,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和法治文化水平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正所謂“奉法者強則國強”,只有強化法治文化建設速度和效果,才能夠促進我國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的提升,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速度。法律存在于大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和思想靈魂中,高校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法治文化的有效生成。
參考文獻:
[1]孫秀香,武澤楠.大學生法治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為例[J].法制博覽,2020(05):196-198.5.
[2]鄭寰宇,焦翠革.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路徑探析——以長春理工大學為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3):142-147.
[3]任海倫,裴斐.信息時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途徑分析——以山東省高校為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35(05):56-60.
[4]陳琳,郭苗秀,孫京迎,姜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中規矩意識現狀調查研究——以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4):61-65.
[5]李迎霞,盧黎歌,武星星.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培育研究——以陜西省6所高校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37-140.
作者簡介:
胡月玫,中共德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公職人員職務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