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驕
摘 要: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是整個新媒體生態圈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子圈層,對于他們的網絡行為研究將推進新媒體乃至互聯網圈層中的行為研究更加細分化,對于文明網絡行為、肅清網絡環境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網絡行為與媒介素養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只有更好地審視它,觀察它,掌握它的發展動態,分析它的內涵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導它成為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力量。為了更加仔細、準確的把握相關問題,本文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官方新媒體平臺及知名校外教育類新媒體平臺,以大學生在這些渠道的網絡行為為研究主體。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行為;新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2-0-02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及普及,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建立起官方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也成為高校傳遞信息、把握意識形態、引領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當屬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微博,即“兩微一端”中的“兩微”。高校的“兩微”粉絲從幾千到幾十萬不等,在國內整個新媒體環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的研究將推進新媒體乃至互聯網圈層中的行為研究更加細分化,對于文明網絡行為、肅清網絡環境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分析
在本文選取的研究范圍內,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私信、舉報。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私人賬號獲取校園官方新媒體平臺所推送的信息。微博和微信都具有關注的功能,也是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兩個新媒體平臺。
閱讀,是指大學生在關注校園官方新媒體之后,通過移動終端或者電腦終端閱讀官方新媒體平臺推送的信息,信息本身包括圖、文、視頻、H5頁面等。
點贊,是微博和微信都具有的一個功能,一般設置為心形的網頁按鈕,用戶通過點贊表示對發布信息的認可、喜愛、支持,點贊數也成為新媒體平臺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評論,是一種更加直觀準確表達意見的網絡行為,大學生針對校園官方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等。評論區是網絡輿情的高發地,是大學生表達意見的重要網絡行為之一,是高校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陣地。
轉發,是將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鏈接通過自己的新媒體賬號進行再次發布,是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行為,有時可伴隨評論行為一起。轉發數據同樣也是衡量一條推送信息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
在與校園官方新媒體平臺的互動中,私信相較前面幾種行為使用頻率較低,它的功能是直接與官方新媒體的后臺編輯產生的對話框交流,學生使用這個功能的情況一般有以下兩種,咨詢問題和反映情況。面對學生的私信,一定要引起重視,往往是比較重要和正式的事情學生或家長才會采取私信的方式與校方取得聯系。
最后一個功能是舉報功能,這是微博和微信兩大新媒體平臺針對全網使用者所開設的功能,針對違反相關規章制度的內容,每一位網民都有舉報的權利。這項功能對約束網民行為和肅清網絡文明環境有極大的意義。
此外,“爆料”也是一項特殊的大學生網絡行為之一,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許多垂直領域也出現了影響力突出的代表,我們俗稱“大V”。比如有知名校園資訊博主@四川高校新鮮事兒、@四川高校咨詢、@四川高校頭條、@四川高校生活等。其中@四川高校新鮮事兒有粉絲上百萬,開博以來共發布微博上萬條。他主持的微博話題#四川校園曝光臺#累計閱讀過千萬。曝光方式為:①帶話題#四川校園曝光臺#+曝光內容(圖文/視頻最佳)+@四川高校新鮮事兒;②私信@四川高校新鮮事兒加曝光內容即可。爆料一事,對于校方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對高校的管理、教學起到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為“爆料”存在核實不嚴的問題,容易對校方或當事人造成不好的網絡輿論,更有甚者引發大范圍的網絡輿情形成群體性網絡暴力事件。要杜絕這些負面事件的發生,提高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是當務之急。
二、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概述
媒介素養(medialiteracy)的概念產生于西方,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學者利維斯(ERlevi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isthompson)(1933)最早在合作出版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中首次提出。隨后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開始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國內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起步較晚,按照1992年美國媒體研究中心的界定,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應能力”。
李·雷恩尼(Lee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Wellman)在《網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Networked:TheNewSocialOperatingSystem)提出了在互聯網推動下的“網絡化個人主義”時代,我們應該具有的新媒介素養(Networkingliteracy)包括:圖像處理能力、導航能力、信息的組織和聯通能力、專注能力、多任務處理的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素養。
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進行研究:使用能力、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接受能力、處理能力、道德能力。
(一)使用能力
即大學生對新媒介功能的掌握情況、使用頻率、使用偏好等。大學生是使用新媒介的主要生力軍之一,對新媒介的使用能力高于其他群體。對于大學生而言,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發展,為大學生運用新媒體提供了便利和條件。針對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而言,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不需多做研究。
(二)認知能力
從心理學角度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本文指大學生對于新媒介平臺發布信息的認識、理解、領悟能力。影響此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包括智力水平、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地理背景等。其中教育背景與學校息息相關,大學階段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接觸的信息相較之前有很大的增加。大學教育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對新媒介信息的認知能力的提高。
(三)判斷能力
在本文指大學生對于新媒介信息所傳達的內涵的鑒別能力。通俗來講即好與壞、是與非的判斷。這點對于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來講非常重要,對于新媒介信息的判斷,直接影響下一步的網絡行為。
(四)接受能力
在本文主要關注大學生在心理層面對于新媒介信息的包容、忍耐能力。現今部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挫折教育,內心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而新媒介信息中不乏網絡暴力,鍛煉大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能力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
(五)處理能力
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對新媒介信息的點贊、收藏、轉發、評論、回復等行為的處理,是在經過前面的認知、判斷、接受之后的綜合性行為,最終反映新媒介信息與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最為直觀的可供我們研究的表象。
(六)道德能力
在本文主要指大學生在新媒介圈層中的道德表現。比如是否參與網絡暴力、是否散布違法違規信息、是否偷窺他人隱私等不道德行為。或者正面道德能力,比如轉發尋找失蹤兒童的信息、傳播社會正能量、答疑解惑、學術交流等等。
三、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
要提高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就必須開展行之有效的新媒介素養教育。
(一)高度重視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的教育工作
校方必須充分認識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從學校層面進行統一安排部署。以理論研究為支撐、以實際工作為載體,將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意識形態工作中。由相關部門統一管理,制定工作細則,將具體工作貫徹落實到一線崗位。
(二)開展專業的大學生新媒介素養培訓課程
要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教學資源,開展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新媒介素養培訓課程,如心理健康、網絡法律法規、新媒體技術等與新媒介素養息息相關的學科。同時,還可將新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形勢政策課程中。
(三)全面提高大學生自我新媒介素養意識
通過大力宣傳和學習,營造良好的新媒介素養意識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建立起新媒介素養意識,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有效控制自身的新媒介行為,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新媒介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分析,開展行之有效的新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其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有效提升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接受能力、處理能力、道德能力,從而避免不良網絡行為發生,肅清網絡環境,營造良好校園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崔夢珊.信息過載背景下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提升研究[D].鄭州大學,2017.
[2]李冬霞.我國網民新媒介素養研究綜述[J].軟件導刊,2014,13(02): 16-18.
[3]李德剛,何玉.新媒介素養:參與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的轉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12):39-40.
[4]段興利,葉進編.網絡社會學詞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