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琳
摘要:地理知識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探討了一切自然科學與人文風情,具有極強的文化性與客觀性,是值得學生探究的重要內(nèi)容。為此在初中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模式,讓地理知識更準確地傳遞到學生腦海中,也能夠讓學生的地理綜合實力得到提升。本文以層次性分組,促進共同成長;雙向性任務,提高討論質量;趣味性活動,凝聚核心力量;生活性探究,增強實踐能力作為主要論據(jù),將學生合作探究模式與地理學科特點進行有效結合,致力于打造高品質、高效率的初中地理課堂。
關鍵詞:初中地理;合作探究;綜合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初中生并不重視地理學習,教師的教學力度不夠,導致地理課堂出現(xiàn)“師生沉默”的現(xiàn)狀。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地理教師應該端正教學思想,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師生互動,讓初中地理課堂煥然新生。以下是筆者的教育淺見:
一、層次性分組,促進共同成長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作為個體必定與其他人產(chǎn)生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差異,為不同的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從而讓整體質量進一步提高。因此在初中地理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中,首先教師需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類型劃分,然后將其分配到各個組內(nèi),形成小組成員層次不一,相互幫助;小組之間勢均力敵,相互競爭的效果,從而發(fā)揮合作探究教學的積極作用。
例如,教師根據(jù)本班學生的表現(xiàn),將大家分為A、B、C三個類型,A類型中包含學習能力相對弱,地理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B類型中包含班級內(nèi)的中等水平學生。C類型為綜合學習能力強、地理興趣高的學生。然后每個小組內(nèi)有6個人,分別為2A、2B、2C,使得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相互幫助,實現(xiàn)“質”的飛躍。最后小組之間實力比較均衡,在開展競爭類合作時,能夠實現(xiàn)相對公平的效果,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好勝心。
二、雙向性任務,提高討論質量
教師合理地劃分合作小組之后,便可以為學生設計合作任務,讓學生在討論中有針對性的方向,從而提高探究效率。但是地理學科本身是抽象復雜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看到地理知識的本質,教師可以設計雙向性任務,答案不是唯一,任務也可以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討論質量,讓學生在討論時更加激烈。
例如,教師在教學《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時,為學生展示了一道選擇題:
關于我國西北地區(qū)自然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
B植被全是荒漠
C河流少,多內(nèi)流河和內(nèi)陸湖
D城鎮(zhèn)多分布在山坡上
此時教師先不透露這是一道多選題,然后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很快大家就將B、D排除,因為西北地區(qū)的植被并不都是荒漠。B的說法太絕對,且西北地區(qū)的城鎮(zhèn)多分布在綠洲。最終大家都圍繞A與C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紛紛證明自己是對的。在此過程中,A類型的學生便可以學習其他類型學生的思考方式,掌握基礎性的知識,明白錯誤選項為什么錯誤,正確選項為什么正確,而其他學生也會進一步鞏固與提升自身的地理實力。當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截止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告訴大家這是一道多選題,其實A與C都是正確選項,因為西北地區(qū)有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而且有帕米爾高原、黃土高原。雖然西北地區(qū)的河流少,但有內(nèi)流河和內(nèi)流胡,例如塔里木河。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回憶剛才的合作探究,大家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但又能堅持己見,據(jù)理力爭,是良好的學習探究精神,應該保持。
三、競賽性活動,凝聚核心力量
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學習非常難,雖然有“人文性”的外衣,但是其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內(nèi)涵也不容忽視,由此產(chǎn)生了一定的“畏難”學習心理。此時教師便可以開展趣味性活動,讓學生們在合作探究中充滿歡樂,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的地形》時,讓各個小組之間開展了一場競爭賽,讓學生說出我國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丘壑有哪些,哪些小組回答的又快又多便可以獲勝,此時不僅考驗了學生的地理基礎,同時也對學生的地理視野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小組之間的競爭又讓本節(jié)課充滿了“硝煙味”與“趣味”,瞬間將課堂氛圍烘托起來,各個小組成員之間也變得更加團結,“抵御外敵”,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此時教師為了讓競賽活動更加激烈,可以設置學生喜愛的獎勵,如免除一周掃地、不用寫作業(yè)或者幫助學生完成一次實際心愿等,既能夠讓學生的參與興趣進一步增強,也能夠讓教師發(fā)現(xiàn)大家的優(yōu)點。
四、生活性探究,增強實踐能力
生活是地理知識服務的對象,那么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性探究,讓學生圍繞生活展開地理探索,引導學生留心周圍的事物、景觀等變化,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為此,在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化合作探究學習目標,讓小組成員做好分工,一同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用地理知識總結生活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時,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南方地區(qū)的生活習慣以及形成原因,并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實地觀察與探究。然后再根據(jù)已學知識在網(wǎng)絡上進行檢索,總結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形成原因。最后小組成員進行對比分析,形成報告上交,該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在生活中不斷提高,拉近地理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夠為教師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進行舉例與分析,讓學生在聽到自己探索內(nèi)容被采納之后,樹立地理學習自信心,同時也能夠讓地理課堂變得更“接地氣”。
綜上所述,合作探究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發(fā)揮著重要積極作用,不僅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能夠發(fā)散學生地理思維,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團隊合作能力。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應該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帶領學生在合作中探索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任永巨.關于合作學習及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理論研究[J].科技風,2020(21):57.
[2]?? 楊玲霞.學會合作學習構建探究課堂——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2):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