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中心小學
前言:班主任普遍關注如何與本班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這是日常管理中的難題,只有將這個難題解決,日常管理以及教學才會更加順利高效。小學生的心智處于成長發展的階段,不斷認識這個世界和社會,班主任直接影響著學生成長,需要在各方面帶給學生正確的引導,雙方的關系構建需要結合很多方面。
小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很多時候遇到了困惑或者是困難就會求助教師,很多問題并不是學習上的,畢竟學生好奇心非常重,提出的問題非常多樣。一些教師責任心比較缺乏,對學生表現出的好奇以及多問的狀態沒有足夠的耐心,也沒有幫助學生的熱情,甚至即便是在課堂上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會去耐心引導,而是用非常嚴厲的批評去對待。這樣的對待方式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非常嚴重的畏懼感甚至是憎恨。長期以來雙方溝通會更加困難,讓班級管理的難度更高。說到底是教師主觀上的原因,責任心的匱乏造成了工作難度的提升。
諸多班主任往往在日常管理中將自身放置在主導的位置,師生之間并不平等,這些教師想要的是學生的順從,讓各項工作開展更順利,其實這樣只會讓學生畏懼感更強。即便是日常管理出現問題,也無法及時提出,學生沒有勇氣去主動溝通。很大程度上管理質量的低下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管理體制。還有班主任很多時候事無巨細,做到了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管理效率表面上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并未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自我管理,讓學生依賴心非常重,這會制約學生能力的強化。
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區分單純是從成績上進行評價,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并未發現具體的原因,也是忽視了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這就導致諸多學生的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3]。從學生角度上分析,對班主任缺乏評價也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產生對班主任的反感、煙霧以及憎恨。
小學班主任是每個學生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啟蒙教師,對學生的學生、生活、三觀以及學習觀等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學生不自覺會模仿教師,也會受到教師言行的影響。因此師生觀是否正確對管理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班主任一定要明確,師生之間并沒有權威存在,而是相互平等,管理活動要適度,在適合的實際可以放松一些,但是需要嚴格的地方一定要堅決落實。另外就是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以及自我管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在輕松的氛圍中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對師生雙方都是能力上的提升,對學生未來的進步也是好處多多的。
小學生心理有待成熟,對各方面認知以及辨別能力不足,班主任一定要從學生角度去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理解學生的想法。畢竟成人與孩子的思維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實現有效溝通。教師在實際管理中要深入到學生之中,深入到班級之中,與學生多多接觸,雙方的關系就會不斷拉近,溝通也會更加有效。教師要將每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及時了解學生個人遇到的各方面狀況,然后幫助學生解決各方面的困難。若是在某個環節出現漏洞,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將是難以預料的。
小學生的自制力、心智成熟度都較低,因此很多小學班主任會根據自身的管理經驗,采取全面嚴管的方式,將對學生的約束滲透到各個方面。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上下級關系。這樣的關系很容易使學生對老師產生畏懼心理,這種畏懼心理雖然會使學生盡量少犯錯,但也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不利于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更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對于個性較強的學生來說,高壓式管理會激起其更大的逆反。而真正好的管理是讓學生認同,進而從心底服從班主任的管理,而非“恐嚇”的服從。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班主任對學生多一些信任。例如,在課堂紀律方面,可以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他們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也可以做得很好,并要求學生互相監督。學生感到自己得到了信任,就會自覺地遵守紀律,這樣做也更利于學生提高自律能力。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管理效率、提高教育質量,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還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對于學生來說,師生關系是學生最早接觸的關系之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完善,而與班主任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關系榜樣。充滿溫情的和諧關系,可以使學生的內心更加陽光溫暖,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情。
傳統的教育一向倡導尊師重教,師生關系更強調師道尊嚴。不可否認這種師生關系在維護師教師這一職業的神圣性、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時期,教育方式、教育對象的特點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小學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進而更適應社會的發展,發揮更大的能量。在倡導和諧社會的當下,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即為新時代師生關系的應有之意。
結論:總之,班主任要結合學生各方面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日常管理中做到用心、用愛去對待每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找出自身管理中的問題。要放下自身的威嚴,保持相互平等,營造出歡快的班級氛圍,積極深入到學生之中,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加強雙方情感上的聯系,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