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爾金
甘洛縣民族中學校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顯然,學困生的出現違背了“人人”這一核心的理念,所以如何轉化初中數學學困,無疑是初中數學教師們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學困生自控能力不強。小學階段學生整體年齡偏低,自控能力不強,這個階段的學生尤其貪玩,且在課堂上好動,學困生更甚。他們對各個學科的學習興趣不足,因此更無法集中注意力,且學習的效果也比較差。比較常見的表現就是不按時完成作業,且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當天學習的知識沒有掌握,第二天又開始學習新的知識,于是知識的漏洞也越來越大。
(二)學困生學習積極性低。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強、邏輯嚴密的學科,抽象性也比較強,這些知識會讓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產生畏懼的心理。再加上數學知識比較枯燥,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也會感到學習與自己毫無關系,長此以往,就會淪為學困生。
(三)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有些學困生想學好數學學科,平時也努力了,但是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懂得變通,使得整體的學習效率偏低。再加上學生在上課時不知如何聽課,無法把握教學的重點,也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
(一)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要想有效的轉化學困生,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前提。確實,數學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和枯燥,但只要教師稍加改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許并不困難。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再如,教師還可以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畢竟數學的很多知識來源于生活,如果教師能夠讓數學的知識重新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原來近在咫尺,想必也一定能夠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一些懸念,以此來引起學生的質疑和思考的興趣。
(二)關注學生差異,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應該具體地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問題,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比如,班級學困生當中,他們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是智力因素、有的學生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的不同情況設置符合他們特點的作業,讓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感受到成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
(三)強化成就體驗,有效轉化學困生。學困生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在學習、理解知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擾。同時,他們也經常受到來自學習失敗的挫敗感。新課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給學生成就的體驗,有效轉化學困生。如,在學習《平均分》時,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平均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游戲——分卡片。首先,在盒子里放一些卡片,讓學生從盒子里取出一些,并將其平均分配。由學困生提出應該如何平均分,并由中等生負責記錄。若學生能將卡片平均分為3 份、4 份或5 份,就能得到相應的分數,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勝。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聽優等生的意見再進行操作,這樣學困生也就會特別注意“要怎么分、還有哪幾種分法”等問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困生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體會到動手操作的成就感,無形之中也有利于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四)課外輔導
認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礎知識,查漏補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輔導。重點交給他必要的學習方法。努力提高他的基礎知識水平,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開張“一幫一”活動。安排學習優秀、各方面表現較好的同學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樣,必要時提醒督促他遵守紀律,認真完成作業。課余時間,還可以幫助教師輔導,向他介紹良好的學習方法,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
(五)重視與家長溝通交流
通過打電話、開家長會等形式經常性地與家長溝通交流,并且告知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之處,善于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教育孩子要多鼓勵,多關心。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改掉自身不良的習慣,做孩子的榜樣。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社會、學校、家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理論水平,就能把“學困生”培養成為祖國需要的合格建設者。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面對學困生的時候,我們要以一種“一個也不能少”的姿態,做到不放棄,不拋棄,最終帶領每一個學困生逃離黑暗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