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青少年道德及法律的認知,應從小學啟蒙階段開始做起。做一個品德高尚,知法守法的公民,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同時對人們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以及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將法制教育滲透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當中,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知曉法律的權威性。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內容涵蓋了文明素養、法治、愛國教育等內容,旨在引導兒童做合格公民,形成初步民主和法治意識,學會通過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小學階段是孩子的思維最單純的階段,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加固思維的認知,因此在學生的思維尚在萌芽階段的時期,長期地將思想道德規范與法治的內容循序漸進地灌輸給學生,可以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隨著中國信息技術的發達以及互聯網的傳播,學生越來越偏早熟化,尤其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小學生是被網絡詐騙的主要群體,隨著網絡詐騙手段越來越高明,更由于小學生本就不具備是非辨別能力,因此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以及人身安全,使得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此外,少年兒童在家庭中眾星捧月,難免驕縱,無責任擔當意識,法律知識欠缺,法治觀念淡薄致使青少年無知無畏,導致犯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是中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與法制教育融合的現狀
(一)教師缺乏對法治教育宣傳的認知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中國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深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目前學校教育中,由于過于重視主科教育的觀點,以至于忽略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因此,導致學校缺乏法治課程教學的資源,從而導致關于法治內容宣傳不到位,只是以書本的內容為主要教材,缺少真實的案例。并且,不同年級的學生自我形成的意識階層不同,對于知識理解的程度不一,若是沒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對學生的法治思維的形成以及道德的培養極受影響,更不能有效地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和法制教育相結合。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薄弱,對一切事物了解都處在懵懂無知的狀態,沒有成人那般豐富的閱歷,缺乏是非辨別能力,需要通過老師正確的引導。然而,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習慣性地經常以成人的思維邏輯去講解知識的要點,造成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的不全面,又或者理解的知識點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大相徑庭,從而導致開展法治教育課程只是表面形式而已。
(二)法治課程缺乏實踐性,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與實際生活不符,缺乏實踐性,使得學生不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無法做到活學活用,更無法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將所學內容做到舉一反三,從而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到了阻礙。由于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導致法治教育的課程枯燥無趣,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無法積極熱情地投入課程當中。
(三)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教育缺少聯合性
學校是傳播學生知識的重要場所,而家長則是學生的第二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著學生思維的形成,由于學校的法治教育課時有限,對于法治的知識主要依靠學校傳播教導。然而,有些家長忽略了自身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將不良的觀念無意識地灌輸進孩子的認知里,沒能擔負起作為家長應盡的教育責任,導致學生對法治的觀念變得模棱兩可,由于家長的忽視,造成學校法治教育的教學成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學校加強宣傳法治教育內容
為了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應提升學生的法律素質作為依據,增強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度。通過學校大力開展法治教育宣傳活動,并定期邀請司法人員入校普法宣傳,以講座、宣傳畫板、現場答疑等形式豐富大家的法律知識。比如向學生講解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學生如何自我保護、遠離危害,防止校園暴力。由于小學生膽小怯懦,面對校園欺凌,不敢與之相抗衡,而且也不敢告知學校和家長,怕遭到有關同學的報復,在經受長期性格壓抑的影響下,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針對這類情況,通過法治教育宣傳,讓學生們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不容情,要求學生做到知法,守法并且關鍵的時候還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尤其在學生放假前,更要加大力度地宣傳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以外,還要將法治的宣傳資料發放到家長的手中,加強學生家長的法律意識,使得家長在生活中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還要增強學生在交通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法治教育。通過真實的案例,使學生意識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例如,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要走機動車道,不要翻越馬路中間的欄桿,如此簡單的問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背得滾瓜爛熟,然而還是制止不住悲劇的發生。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王某,在放學的路上與同學互相打鬧,以至于不小心跑到機動車道被正在急速行駛而來的車輛撞飛三米遠,然而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通過這個案例,可以讓學生深刻地認知到,交通事故猛于虎,一定要認真遵守交通規則,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再例如,六年級法治教育課中,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知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應盡的權利和義務,中國憲法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修訂,目的為確保中國未成年人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地發展,做一個講道德、知禮法、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使學生通過法律條文,懂得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名譽受到侵害時,可以借助法律法規,要求侵犯人停止侵權行為,并進行公開道歉,以便消除不良影響,情節嚴重者,可以要求侵犯人進行精神損失賠償,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豐富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已經在中國教育工作中被廣泛地應用,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圖片功能以及視頻功能編輯成教材內容,使得原本平面的教學知識編輯成立體的圖片以及小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觀看,同時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老師結合課本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得孩子能夠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以及優質視覺效果的視頻了解到關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并且適當地插入一些法律條文,將社會中一些不文明的現象講解給學生聽,以及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使得孩子置身其中,將案例與課本內容相結合,懂得這些不文明現象是不道德行為,情節嚴重者則會觸犯到法律。并認知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公民一旦觸犯到法律,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課主要講述環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后果。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可以看到環境污染之前,蔚藍色的天空,茂盛的樹林,以及清澈的河水,環境污染之后,濃重的霧霾,樹林里到處都是垃圾,清澈的河水由于工廠排出的污水已經變得渾濁。而這些渾濁的污水滲透到地底下,隨之滲透進人們生活中所飲用的井水中,長此以往,直接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通過課件的講解,讓學生懂得亂扔垃圾是不道德的,屬于不文明行為。而工廠經常排出污水,污染人們的水源,是嚴重犯法的行為,應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通過進行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地投入學習中,不僅能夠輕松地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更能夠讓學生自覺地遵守道德與法律的底線。
(三)法治教育生活化
兒童對社會、法律的認知水平還處在一個基礎性階段。需要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把艱深的法律精神、制度灌輸進孩子的意識當中,當然,單純的說教效果甚微。還需將課本中的內容結合實際生活定期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陶行知老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老師從學生生活事件入手,把法律關系放到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中,就會使學生認識到法律能調整生活、服務生活。
(四)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的實踐課程
要想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以及法治的意識,需得結合實際生活,將課本中的內容與實際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舉一反三,同時更能加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針對不文明的行為引以為戒,有效提高道德的修養。例如,三年級《上學路上》這一課程中,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成短片,展現給學生,并且詢問,你們平時是怎么過馬路的?紅綠燈的作用是什么?過馬路應該注意什么?然后結合同學們給出的答案進行整理并結合實際進行正確的引導,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走斑馬線,在通過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左右行駛的車輛,并且在有紅綠燈的路口,一定要等到綠燈的時候才能通行,通過這樣結合實際的講解,才能使學生懂得遵守交通的重要性,講文明做到安全出行。
三、 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是當前中國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項重點工作,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需要學校以及家長共同努力,在課堂以及生活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法治時代,公民只有做到學法、知法、守法,才能推進中國邁向一體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為實現中國現代化素質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艷娟.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10):1.
[2]李玉華.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育融合的思考[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6):123.
[3]何智輝.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明日,2019(25):267.
[4]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71-72.
作者簡介:
匡紅紅,山東省日照市,日照市東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