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黎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社會新技術的前沿群體,但由于他們的思想不夠成熟,且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聯網+”環境下首當其沖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體現在消費觀念上。本文針對“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深入研究,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對大學生消費現狀、消費觀念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存在超額消費、攀比消費等問題。對此將從家庭、學校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為樹立大學生的正確消費觀念提出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消費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2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進一步實踐的成果,它為創業、創新提供了相應的環境,推動著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在現在以至未來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隨著“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政務服務”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發展。對此,本文就“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消費行為進行研究,對提升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對策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探析“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消費觀念的重要性
在“互聯網+”環境下,伴隨著當代大學生數量的增多、消費能力的增強,大學生已經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之一。但網絡消費的興起,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是否積極健康?消費行為是否正確?
從個人角度考慮,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能夠影響到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自我健康成長、生活質量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從社會角度考慮,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的消費觀念能夠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狀況,對社會整體消費狀況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對“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消費觀念進行探析,意在探明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的消費意識。
二、“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消費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的消費情況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目前大多數學生的經濟來源完全依靠于父母;僅有部分學生的經濟來源在依靠家庭的基礎上還包括了兼職、獎學金、國家補貼等方面。在本次調查中,如圖1可看出:認為自己生活費有富余的學生比例僅有17.33%。這也反映出部分學生的理財能力有待提高;有不少學生存在超額消費的問題。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消費現狀產生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首先是支付方式的改變。從早期的現金支付到如今的掃碼付款,付款金額的來源有多種選擇:花唄、銀行卡等。很多學生已經接受了預支消費的付款方式:先消費獲得物品,后期通過花唄、借唄、信用卡等方式進行還款;少部分學生從來不使用預支形式付款。
其次是購買方式的改變。現代社會中網上購物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常態,各大高校周邊的快遞收發點每逢節假日都處于爆滿的狀態。我們發現學生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和價格優惠。有不少學生表示,網購雖然方便快捷、服務完善,但購物平臺的部分信息真假難辨,商家的噱頭更易讓人誤入陷阱。
最后是消費類型的選擇。從消費目的角度出發,消費類型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享受資料消費。在當下社會中,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經調查發現,在消費類型的選擇上,很多學生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費力度也在不斷增加。如圖2所示:衣食住行等生存資料消費是學生們消費較多的方面;但在學習用品類的發展資料消費不敵享受資料消費。因而學生們應當加強自我管理,減少享樂消費與攀比消費,注意到提升自我發展的重要性。
三、“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消費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在調查分析中發現,學生在步入高校之前,有父母對自己的衣食住行負責,學生極少承擔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個家庭之中,導致學生對消費的概念認知不夠。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消費觀念教育并不重視,這時大學生脫離了父母的掌控,在面對極具誘惑性的各種消費時,沒有適當的消費經驗去控制自己的消費金額,從而嚴重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利益。
(二)學校原因
國內大學生消費觀念教育相比國外受重視程度較低,國內的學校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識類。近年各校來對社會實踐類的教育重視程度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較多缺陷,因此大部分學生對消費觀念的概念不夠了解。有的學校可能重視學生的消費觀念,但是在宣傳方面工作不夠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走向校園貸等不良貸款平臺,這會影響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三)社會原因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青年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也逐漸增長。網絡的發展讓精心制作的促銷信息傳播的更快,五花八門的廣告更是吸引著眾多消費者的眼球,更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也讓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產生沖動消費等行為,導致很多學生在一時誘惑之下購買了本身并不需要的東西,形成累贅。甚至是上當受騙的情況也會發生,畢竟社會情況復雜,青年大學生們涉世未深,極易受到蒙騙。
四、大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作為基礎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庭教育在消費觀念的教育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日常購買的過程讓學生意識到正常的物價,并教導孩子對消費結構進行合理的安排規劃;在保證安全的范圍內,讓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兼職,體驗掙錢的不易。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對家庭消費觀念作合理的調整,比如家庭節制消費就會讓孩子能夠減少沖動消費的概率。同時家長也要適當提醒孩子理性消費,不要情緒消費。
(二)學校教育進行引導
高校針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地區和時間上的限制,對大學生而言,高校的教育和監督往往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地,高校首先可以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如專題講座、班級會議等,讓學生認識到消費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和誤區。其次,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和防網絡詐騙知識的教育,該類型的教育可使學生提高對網絡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防止學生無意中進入騙局,滋生不良的消費行為。最后,高校也要注重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建設,在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期影響下,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的精神內涵,可以彌補學生在物質上的不足,幫助建立良好的消費觀念。
(三)社會教育加強提醒
社會的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對校園網貸平臺進行強有力的監測,通過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者法律制度來維護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對社會不良消費風氣進行治理和改善;公安、各大銀行等機構也可以聯手合作,共同構建綠色健康的消費環境。在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也可以通過新時代下新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讓大學生能夠在渲染出的良好環境中減少消費欲望膨脹的情況,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
五、結語
通過當前對于“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的研究,我們對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從中發現大學生受“互聯網+”環境影響的所在,也查明了消費過程中存在的部分問題。該研究最終從家庭、學校等四個方面所提出的對策,旨在讓青年學生改正個人在消費時存在的不良行為,多了解綠色消費觀念,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青年學生在樹立科學合理的個人消費觀念有進步之后,對創建理性的消費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王利梅.新時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分析與消費觀引導[J].智庫時代,2019(08):246+248.
[2]張雪.當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引導研究[J].農家參謀,2019(05):164.
[3]高楊舒涵,譚春蘭.對大學生消費問題的分析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03):230-231.
[4]王克宇.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8(06):28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