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鑫,聞伯霞,楊 麗
[東麗酒伊織染(南通)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00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裝功能性的要求越來越多,透濕性作為服裝舒適程度的考核標準,越來越受重視。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檢測標準,如美國的ASTM E96、歐洲的BS、日本的JIS L 1099、中國的GB/T 12704.1及GB/T 12704.2。檢測方法不同,得到的檢測結果也不同。
雖然透濕檢測方法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基本是在模擬穿著的時候,評價在規定時間內將人散發出的濕氣通過紡織品排出體外的能力。將面料朝向人體面的環境模擬一個高濕的環境,與外部接觸的環境相對濕度較低或吸濕的環境,使內外形成壓差,通過稱量透過面料的水汽質量,確定透濕的性能。
透濕的檢測方法有吸濕法和蒸發法。蒸發法有GB/T 12704.2、JIS L 1099 A-2法、ASTM E96、BS 7209等,吸濕法有GB/T 12704.1、JIS L 1099 A-1法、B法。這里選取部分檢測比較接近的標準進行了參數比較。
對于吸濕法[1],比較接近的方法有GB/T 12704.1及JIS L 1099 A-1法,具體參數如表1所示。
GB/T 12704.1主要使用條件a,與人體穿著條件比較接近,與日標相比,在溫度、風速范圍及透濕杯深、藥品的顆粒大小及吸濕劑據試樣距離上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兩者的檢測結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對于蒸發法,也同樣將國標與日標進行比較(表2)。

表2 國標日標蒸發法透濕方法參數比較
GB/T 12704.2中的正杯法與JIS L 1099 A-2法相似,與日標相比,在溫度、風速范圍及用水量上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兩者的檢測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由于測試方法較多,重點對蒸發法L 1099 A-2[2]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測試原理如圖1所示。把盛有一定溫度的蒸餾水封于織物試樣的透濕杯中,放置于規定溫度和濕度的密封環境中,根據一定時間內透濕杯質量的變化計算出試樣的透濕率。
(1)對檢測穩定性進行調查,選擇6塊試樣進行了5次重復性檢測(表3)。

表3 透濕重復性檢驗
從檢測結果來看,數據波動較大。極差值差別在1 000以上,因此,需要對檢測差異進行分析。
對現有的設備進行溫濕度的監控,從監控結果來看,不同機臺間的穩定性存在差異,某型的機臺濕度波動很大(圖2)。通過現場確認,發現某型機臺顯示的溫濕度與實際監控的溫濕度有明顯滯后的現象。通過進一步對探頭的確認,發現其上有一個網狀的保護罩,且保護罩的網格較密。初步推測,保護罩的存在阻擋了測試室的溫濕度直接傳導到探頭的感應器上,造成滯后感應,環境實際已經達到設定值,而設備顯示還無法繼續加濕或除濕,從而造成檢測波動大。因此在進行實驗時將保護罩取下,使感應器直接暴露在測試室環境中。從前后結果的監控來看,設備環境的溫濕度波動有了明顯的改善(圖3)。
(2)對檢測方法的細節進行了梳理,對每次測試后的樣品進行了確認,打開后發現樣品面向水的一面有的已經被潤濕的現象,而且發現,潤濕的樣品要比沒有被潤濕的結果相對較大。經過分析,樣品被水潤濕后,水會直接傳導到樣品正面而進行揮發,而沒有被潤濕的樣品僅依靠水蒸氣通過樣品的空隙進行揮發,效果明顯小于被潤濕的樣品。
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再次驗證。選取兩批樣品進行潤濕及不潤濕的比較,潤濕的樣品在第一次稱量后將試樣杯完全倒過來,使水完全潤濕樣品,而未潤濕的樣品需要在檢測放取樣品及搬運過程中確保平衡不晃動,保證杯中的水不粘附在樣品上,檢測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測試樣潤濕及不潤濕檢測比較
從檢測結果來看,完全潤濕的樣品檢測結果明顯大于未潤濕的,潤濕樣品檢測結果的影響很大,而檢測方法中要求水距樣品10 mm。在搬運過程中,細微的晃動就會造成潤濕,從而造成檢測的差異,因此要特別關注(圖4)。
調整了設備,同時對檢測員進行了關于檢測方法中搬運穩定性的培訓,并再次進行了重復性檢測(表5)。

表5 調整后透濕重復性檢驗
從檢測結果來看,檢測的穩定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選取了同樣的6塊樣品對多家檢測機構進行不同設備的比較,從比較結果來看,各檢測機構間存在差異(表6)。
為了能夠找到差異,需要對各檢測機構的設備及檢測條件進行確認(表7)。
通過設備調查發現,同樣的方法,使用的設備及風速設定各不相同。標準JIS L 1099[3]A-2標準上沒有規定相應的設備具體類型的要求,而且風速規定0.8 m/s以下,范圍也比較寬泛,各檢測機構的風速均在要求范圍內。因此,參照標準來說,各檢測結果都是符合標準要求,進而造成了各檢測機構間的差異可能為設備的差異或風速的差異。從檢測結果來看,風速越大的檢測機構,檢測結果越大。為了驗證風速對檢測結果的影響,選取1塊均勻面料,取18個樣品,分別在3種風速水平下,各進行一組試驗,每組檢測6個樣品,共產生18個數據(表8)。
利用Minitab對數據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后,結果如圖5—6所示,方差分析,均值見表9—10。

表6 不同檢測機構檢測比較

表7 檢測機構檢測條件及設備類型

表8 不同風速比較
單因子方差分析:風速與透濕度。
原假設H0:透濕=0.52 m/s 透濕= 0.67 m/s 透濕= 0.82 m/s 。
備擇假設H1:0.52 m/s 、0.67 m/s 、0.82 m/s 3種風速的透濕至少一個與其他不相等。
顯著性水平α = 0.05。

因子 水平數 值風速 3 0.52 0.67 0.82

表9 方差分析

表10 均值
合并標準差 = 64.063 9。
首先,從mintab分析中可以看出,P值<0.05,選擇備擇假設,3種風速的透濕度至少有一個與其他不相等—風速對透濕度有影響(從數據可看出,風速越大,透濕度結果越大)。
其次,在比較中發現,雖然檢測機構3的設備設定一致,但是檢測結果也存在差異。因此測量了機臺的實際風速,其中一臺設備雖然設定風速為0.4 m/s,但實際杯口上方的風速僅為0.1 m/s。通過與廠家溝通后了解到,設備設計的規格就是保證出風口的風速達到設計風速。實際進行了測量,出風口的風速基本與設定風速一致,而測試杯的風速明顯小于設定風速,對檢測結果與風速進行了比較(表11)。
最后,從檢測結果來看,不同設備間雖然設定條件一致,但是由于實際風速不一致,造成的檢測結果存在差異,實際風速小的檢測結果明顯小。因此可以看出,風速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比較大,風速越大,檢測結果越大。

表11 同一檢測機構不同設備比較
(1)透濕機探頭上的保護罩會影響溫濕度的穩定性,因此,不使用保護罩可以提高設備溫濕度的穩定性,提高設備的檢測精度。
(2)針對使用水作為蒸發劑的檢測,在檢測搬運試樣杯稱重過程中,測試杯的晃動極易造成水潤濕樣品,使檢測結果變大,因此,要特別關注搬運試樣杯時的穩定性,避免水的潤濕造成檢測差異。標準規定水距樣品10 mm,距離較小,易造成潤濕,導致檢測波動,因此加大這個距離可以有效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建議在修訂標準時進行變更。
(3)在織物的透濕檢測中,風速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JIS L 1099 A-2標準上規定0.8 m/s以下,范圍比較寬泛,在此風速范圍內檢測,檢測結果存在差異,但都符合標準要求。因此,在該透濕性規格約定時,要明確風速,防止因風速差異造成檢測差異的糾紛,規避或降低此類風險。修訂標準時,該風速的范圍需要進一步明確,縮小范圍,減少方法問題造成的檢測差異。
(4)不同設備廠家的透濕機風速控制原理不一樣,有些型號的透濕試驗機設定的風速是樣品上的風速,而有些型號的透濕試驗機設定的風速只是風口的風速,不是實際樣品上的風速。兩種類型的設備會造成檢測結果的差異,因此在選擇設備時一定要確認設備實際的風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