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摘 要〕合唱藝術是一種多聲部的集體藝術形式,講究共性,強調整體音響的和諧統一。近年來,中國的群眾合唱活動遍地開花,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然而,群眾合唱的主體缺乏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音樂訓練,尤其在演唱技術及音樂表現上亟待提高與加強。本文重點從群眾合唱音色融合訓練的對策進行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群眾合唱;音色融合訓練;對策研究
近年來,群眾合唱在中國各個地區如火如荼地開展,民眾參與的熱情日益高漲,合唱的專業水準不斷提升,這不僅是當下國人社會文化的精神需求,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最美的聲音是人聲,最美的人聲是合唱。合唱是一門外來藝術,“合唱”一詞源于歐洲,因此人們習慣性地以歐洲多聲部聲樂為標準來界定。音樂學家汪毓和在《中國合唱音樂發展概述》一文中指出:“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跟上個世紀末西方基督教音樂在中國的流傳和本世紀初隨著‘新學興起而形成的‘樂歌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距今還只一百年左右的歷史。”①群眾合唱,顧名思義,即由普通大眾參與的合唱活動。然而,群眾合唱的演唱主體一般未接受過長期、系統的音樂訓練,音樂基礎相對薄弱,尤其在演唱技術及音樂表現上亟待提升,本文重點從群眾合唱音色融合訓練上進行相關對策研究,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行賜教。
一、合唱音色融合訓練的重要意義
和諧是合唱藝術的美學原則,合唱的和諧首先體現在音色的和諧。音色是指合唱中的聲音色彩,即音的品質。那么音色是如何產生的?音色是由泛音和共鳴產生的,利用不同的共鳴、不同的泛音產生不同的音色。音色是表達合唱作品內容的一個主要手段,音色融合體現合唱藝術聲音的美感,或空靈、或柔美、或震撼、或渾厚。某著名指揮家說過:“音色不融合,哪怕齊唱都不好聽!”合唱音色融合訓練追求和諧統一的合唱音響,富有情感且真誠,達到增強作品感染力、創造合唱和諧與崇高美感的目的。
二、群眾合唱音色融合訓練的對策研究
(一)選擇統一的合唱唱法
合唱唱法強調“合”字,建立在良好的呼吸支持與適度的共鳴運用上,注重共性、消除個性的高位置發聲方法。群眾合唱的成員們唱法各異,發聲習慣不一、合唱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普遍存在音準、節奏、氣息短促、音色粗糙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在演唱方法上比較自由隨意,導致出現各種顫音、滑音、發聲位置不一致的狀況。唱法不統一,勢必造成集體發聲的混雜與不和諧,嚴重影響音樂的本質表達,因此,統一合唱唱法、統一歌唱狀態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采用直聲高位的發聲方法進行訓練,且在基礎訓練時就必須嚴格遵循。這種統一的發聲方法能獲得和諧且充滿質感的音色。誠然,音色絕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如宗教類型的作品注重音色的柔和純凈,體現神圣莊嚴感;民歌作品講究音色清亮優美,行腔委婉且富有韻味;鄉村民謠或爵士音樂建立在本嗓原聲的基礎上,娓娓述說、親切自然的音色。因此,在統一合唱唱法的前提下,設計與安排好合唱所需的音色,內心想象出合唱的音響色彩,在“多變”中實現音色的融合統一。
(二)養成弱聲演唱的習慣
弱唱是群眾合唱中指揮經常要求的一種訓練方法,唱好弱聲是唱好合唱的基礎。“一弱值千金”,無論作品的強弱快慢、輕重緩急,統一用弱聲訓練,當然,這種弱聲并不是指虛聲、白聲,而是積極又有控制的弱唱。一部分團員為了唱得過癮,往往唱得響而重,這樣不僅會破壞音色的美感,影響音樂線條的連貫,同時不利于聲部音響的均衡與音色的統一。弱唱,不僅容易找到混聲,有效地避免產生疲勞感,更利于各聲部之間合唱音色的融合。我國當代著名音樂教育家金鐵霖主張:“運用混聲來體現中國作品的風格……這種聲音音色統一,兼具有真聲的明亮與假聲的圓潤、剔透,符合中國人民的欣賞習慣,運用起來又比較靈活,歌唱能力較強。”③指揮大師馬革順先生也曾說過:“當你想開懷暢唱之時,即是你犯錯誤之時。”足以說明合唱中弱聲演唱及控制的重要性。
(三)學會聆聽模仿是關鍵
在群眾合唱訓練中,有時候“聽”比“唱”更重要,學會聆聽是實現合唱音色融合統一的關鍵。聆聽可以使隊員之間增加交流,互相了解,在具備掌握對自身歌唱樂器有調節作用的前提下,通過模仿使自己的音色與他人的音色相互靠攏,個人音色服從集體音色的安排,實現整體音色的融合統一。在合唱隊中可分別選出每個聲部最符合作品風格的聲音,第一個人先唱,第二個人要傾聽第一個人的音色、音量,開口時盡量做到“無縫銜接”,以融合音色、平衡音響為主要目的。馬革順先生曾要求:“合唱隊員必須具備產生各種音色的能力。”④說明人聲可塑性是極強的。通過傾聽與模仿,一方面同一聲部、同一旋律橫向進行音色融合,另一方面不同聲部、不同旋律縱向進行各織體要素間的音色融合。美好和諧的音色是合唱團聲音的美學追求,不同音質、不同聲部的音色融合需要依靠每個隊員聽覺的自我調節,堅持音色可以通過聆聽“做”出來。
(四)保持元音發音的趨同性
老藝人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唱字猶如貓銜耗子,要咬住它,但又不能咬死,咬不住就跑了,咬死了也沒有意思。”這是對咬字吐字的一種生動形象的詮釋,咬字不統一,達不到“合”的標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且來自不同地區的群眾合唱團員,經常會出現聲母錯亂、字腹歸韻不飽滿、字尾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在發“a”“e”“i”“o”“u”五個元音時就有可能出現偏差,這時需要指揮從發聲練習開始就要強調元音的統一,重視語言的協同一致性。同時可以先從一個元音開始訓練來找到該元音的發音位置,如“i”母音的音色比較集中明亮,“u”母音圓潤飽滿,一定遵循“窄母音寬唱,寬母音窄唱”的基本原則。在練習元音與元音之間的轉換時,從“i”母音向“a”母音過渡,不論是開口音或閉口音,盡量保持五個元音的發音狀態、口型空間一致,聲音的高位置始終如一,不能因為咬字習慣而改變。保證元音發音的趨同性是合唱團獲得集中、明亮、干凈且音色融合聲音的保證。
(五)注重情感表達的內在性
“唱得親切一點兒……”“再動情些……”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指揮在排練時如是說。群眾合唱中的情感表達不是炫技,而是真誠樸實的表現。為什么有的合唱團隊聲音很好聽但打動不了你?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他們沒有全身心地融入合唱藝術中,他們的情感表達與內心感受游離于合唱作品之外,因此,培養團員們積極主動表達作品情感與內容的內在強烈愿望和主觀能動性十分必要,甚至在練聲時就要求情感必須投入進去,只有當全體都表現出這樣一種心理,注重情感表達的內在性,合唱的音色才會更和諧,作品才會更有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國第一部音樂典籍《樂記》曾提及:“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可見,內心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情緒可以通過聲音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合唱藝術表達的是人的內心情感,將美好的和聲帶給大家,將心里的話說給大家,把你的故事娓娓道來講給大家,讓聽者也能想起自己的故事,激起情感共鳴與內心的漣漪,正所謂“情到深處,自會歌唱”。
結 語
曾聽著名指揮家吳靈芬老師說過:“合唱是人類社會第一個群體人聲藝術,千百年來它經歷各種傳承、繁衍成為今天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具影響力、最有魅力的藝術品種。”當下,群眾合唱在傳播積極向上思想、提升民眾整體素質、增強人們內心幸福感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它正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中國普及合唱藝術、促進合唱事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力。合唱音色融合的訓練僅僅只是合唱藝術所追求的冰山一角,真正從一個合唱大國向合唱強國邁進還有相當長的一個過程,雖任重道遠,但永不止步。 (責任編輯:張貴志)
注 釋:
①汪毓和《中國合唱音樂發展概述》,載《合唱藝術手冊》,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②秋里《我國群眾合唱藝術的發展》,《人民音樂》1992年第5期.
③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頁.
④馬革順《馬革順合唱學新編》中英文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