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摘 要:隨著對核心素養的縱深研究,相對淺層次學習的深度學習應運而生。深度學習屬于一種運用高階思維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簡單模仿與復制的不良狀況,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文章剖析了小學數學課堂中推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現實意義,并從“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深度體驗”“親歷過程,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問題導學,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三個方面,結合具體的案例,闡述了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7-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64-02
隨著對核心素養的縱深研究,相對淺層次學習的深度學習應運而生,其屬于一種運用高階思維的學習方式。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指出,深度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圍繞某個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而全程全身心參與的學習過程,能促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并發展其數學思維。顯然,深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簡單模仿與復制的不良狀況,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推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現實意義
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學生只能被動地“聽”,有的操作也只是在教師指令下的“亦步亦趨”。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既枯燥又低趣,只有單向傳輸,而沒有雙向互動,學生的學習只能停留于低層次的認知狀態,這對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影響的。基于這樣的現狀,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推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當引導學生真正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時,他們必須調用自己的“前理解”與已有的知識來認知與理解現有的知識,對現有知識進行主動篩選、處理和加工,將現有知識順利地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建立起新知識結構體系。這樣不斷的良性循環,促使學生獲取的知識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點狀的,而是整體的、動態的,從而能運用知識靈活地處理,解決遇到的新變化和新問題。
二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逐層提升。以往,學生展開的學習大多只是淺層學習,即學生進行簡單的模仿與復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程序化地套用公式或模式,若題型稍微變化,學生便常常束手無策,缺乏創新、反思和批判思維。而深度學習的課堂,可以有效地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維探究問題的解決路徑,從而促使學生能多角度地進行思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落實。不可否認,當前的很多數學課堂依然以知識的傳授為主,“應試”教育的痕跡明顯。而倡導深度學習,實質就是倡導數學課堂教學應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數學課堂不應只讓學生會計算、懂公式,而應該讓學生借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而獲得數學素養,促使學生在深度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積極探究,從而實現各種有效信息之間的聯結與遷移。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中要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創設課堂問題情境,利用多種教學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深度體驗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常常處于低階思維狀態,學生習慣性地依賴于固定的解題模式、套路,他們的思維通路往往是封閉的。這種低階思維具有被動性與模仿性,不利于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發展。
因此,數學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從“被動”變為“主動”,并主動進行知識建構與思考體驗,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促使反省性、質疑性、批判性的高階思維的產生,讓學生的深度學習得以發生,從而獲得深度體驗。
例如,教學“認識公頃”這一節課時,“1公頃面積有多大”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表述,其也無法真正想象 1 公頃具體有多大,要在一節課的課堂學習中建構公頃的概念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筆者利用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公頃”的概念之后,便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進行實踐體驗,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操場實境之中,先引導學生觀察學校操場并估測其面積,繼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卷尺測量操場的長與寬,得出操場約為200平方米。此時,有的學生說“50個操場的面積是1公頃”;有的學生說“學校總面積大約有5個操場那么大,1公頃有10個學校面積那么大”;有的學生說“公頃是比較大的面積單位”;等等。為了讓學生真正建構“公頃”的概念,筆者先通過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1公頃=10 000平方米”,再帶領學生到操場這個實際情境中,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即動手、動眼與動腦,真正認知“1公頃”的大小。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一系列的猜測、觀察、推導、計算、證實的實踐體驗,使學習不只是簡單地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調動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實踐,深度學習得以發生,學生對“公頃”也有了更為主動而具體的認知與建構。
(二)親歷過程,促使學生深度學習
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大多依賴于學生思維結構的調用與重建,大多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進行積極思維、是否進入深度學習狀態之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致力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調用學生的“前理解”或“思維潛能”來觸及數學知識,嘗試與數學知識進行適當的碰撞,使得學生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也是一種推動學生展開深度學習的高效策略,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一課時,大多數教師簡單對比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單式折線統計圖后,直接告知學生單式折線統計圖與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區別在于復式折線統計圖便于比較與“圖例”,顯然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只是低階思維。筆者在執教這節課時,則立足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親歷數學概念的建構過程,以喚醒學生的數學思維,建立數學知識與學生思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多次多層次的親身經歷中自主建構與感悟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圖例”要素。筆者先用課件設置上下頁出示兩份單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圖中相同月份的銷售量進行對比,而學生覺得上下頁翻來翻去不但麻煩而且很容易忘記數據,于是建議將兩份單式折線統計圖放在同一頁面上。接著,學生又感受到左看右看也不方便,便提出了大膽的建議:將兩份單式折線統計圖合并到同一幅統計圖里。于是,筆者順學而教,將兩條折線放在同一幅圖里,學生又發現兩條折線交織在一起容易混淆。至此,自然誘發學生想創造“圖例”的心理需求。有的學生建議兩條折線可以用不同的粗細區別開來;有的學生建議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區分;有的學生建議用虛線與實線區別表示;等等。教師通過設計不同的課件呈現情境,讓學生在開放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之中,通過多層次的深度比較與體驗,自然而然萌發積極主動的數學思維,使得深度學習得以發生,創造出“圖例”的多種表示方法,從而真正建構起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本質意義。
(三)問題導學,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深度學習,實質就是要催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果數學課堂只是教師的單向傳輸,則會導致學生思維固化、僵化,從而嚴重影響學生思維靈活性與深刻性。而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正謂“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索”,因此教師要巧妙地設置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用數學問題來催生、孵化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與思考問題,在深度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大多數教師會根據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進行對折、測量,學生在教師的“具體要求”后亦步亦趨,從而探究出圓的特征。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充其量只是“操作工”,而非一個具有個性的“思想者”,學生真正的內在思維并未被真正點燃,沒有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而只是被動式地接受現有的數學知識。而筆者在上這節課時,主要以“找一找圓的圓心在哪里”這一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通過自己的方法在探究“找圓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探究“圓的特征”。于是有的學生先將圓片進行對折再展開,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圓心(同時讓學生看書得知這兩條直線就是圓的直徑);有的學生則用尺子在圓上畫出最長的直線,并找到這條直線的中點作垂線,這兩條線的交點就是圓的圓心(讓學生說說這條圓上最長的線是直徑,并感悟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還有的學生則利用兩個三角板垂直夾住圓,然后直接找到圓的直徑,再找到直徑的中點,這一點就是圓心;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以“圓心在哪”這個問題為線索,利用各自的智慧不但找到了圓心,更理解了圓的特征,“圓,一中同長也”的本質意義也在不知不覺中建構。
這樣的數學學習,學生不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靈動地、自主地創造知識。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深度探究,學生激發了對數學的深度思考,從而自然而然將新知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即使幾年后學生忘光了圓的所有知識,但這種探究的方法與思考的方式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就是核心素養的價值所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的視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為導引,有效地避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簡單鋪陳與疊加堆積。這需要教師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諸如創設情境,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為主線,不斷地喚醒、架構、催生學生的數學思維,并致力實現數學思維啟發與思維遷移,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數學知識之間深度聯結,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整合融通意識,建構結構性思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獲得“帶得走的學力”。當學生的數學邏輯結構與心理結構相互匹配時,學生的深度學習便得以發生,思維品質也得以不斷進階!
參考文獻:
[1]夏曉峰.深度學習致力于發展學生高階思維[J].數學教學通訊,2018(34):41-42.
[2]郭劍峰,史息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8(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