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時代是一個由科技決定強盛的時代,國家的強大與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作為一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時時都應該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怎樣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教材;培養;課堂;落實
當前對數學素養的研究,首先是從理論研究開始。張奠宙先生認為,數學素養應該內含知識觀念層面、思維品質層面、科學語言層面、創造能力層面等。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都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具有重大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我國對基礎教育頂層設計的指南針。近年來,我們國家的數學課標修訂組提出了六個數學核心素養,即數學抽象、數學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現在倡導的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六要素,可以理解為四基+培養方向和目標。進行的是從“課程育人”到“育人為本”,從教師的一言堂到學生的百家爭鳴,從學死知識到知識的活學活用的深刻變革。所以新觀念下的師生都應該思考怎么教、怎么學。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對高中數學課程的新認識
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次年,王尚志提出了數學核心素養。課程改革圍繞教育要實現三個面向的戰略思想,圍繞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新教材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人都可以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每一個新知識的產生都是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歸納、提煉、抽象然后獲得。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每一個知識獲得之后都有范例、思考、練習。還能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幾乎每節都有探究、綜合運用、拓廣探索,還有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信息技術的應用等等。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巨大的舞臺。
二、對教學流程的廣設計
我所說的對教學流程廣設計,是要求教師不能拘泥于過去教學中的一章一節,而應該著眼于知識的來龍去脈,應用走勢,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鋪陳、探究、歸納、抽象、反思、應用、推廣等等。結合學生學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模式。更好地實現“教”與“學”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對學習情境的實構建
生活中,學生學習知識的情境有很多,如的士費用、個人所得稅、城市人口增長、地震的能量、筒車與摩天輪等等。教材中還有一些經典歷史情景,如認識康托爾的集合論,對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還有一些人文情景,如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標,還有一些數學情境……教師可以深度挖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順利地實現數學抽象搭梯架橋。
四、對數學問題的巧創設
“問題是關鍵”,眾多概念、定理、模型和應用都是從解決問題入手,在分析、嘗試、反思、解決的過程中加以總結歸納和修正最后形成的。所以在我們每天的數學課程中,對問題精巧創設,首先有利于把學生吸引進去,然后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逐步地培養學生感知、思考、轉化和求解問題的能力,通過反復經歷這樣的過程提升學生抽象、推理、運算、建模的水平。
五、對數學本質的深挖掘
我們每一個人讀書都是從把書讀厚到把書讀薄,讀進去走出來,去鋪陳,砍旁支;去糟粕,留精華;透現象,抓本質。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剛開始最不適應的是知識抽象性,他們很難實現從感性認知向理性歸納跨越,對目不暇接的符號以及使用它們陳述的各種條件和結論,很難理解、應用和求解。可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要求他們必須具備適應這種高度抽象性的能力。
六、對雙邊活動的精引導
古語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雙邊活動的精引導,就是要教會學生“會學”。學會“會學數學”就是要不斷地在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問題質疑、整理歸納、總結表達、交流反思的能力。讀題是不是能做到快速、清晰、準確,在有些范例尤其是學生為難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請學生說一說題目條件的意思,講一講問題的實質,簡述自己的思路,讓原理應用、思想形成、能力提升、智力發展都通過好的雙邊活動來落實。
應該說教師的教學不可能完全脫離教材,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不可能離開課堂,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對當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挑戰性要求,現在的課堂必須尊重每一個個體,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完善性格,發展個性,提升能力,努力地將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健全、精神充盈、視野開闊、修養齊備、素養全面的具有國家建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張奠宙.解放思想,也來說說數學核心素養[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10).
作者簡介:張先華,男,1969年3月21日出生,仙桃市第一中學數學教師,職稱:中教一級。長期致力于高中數學教材教法教學的研究,一直從事于普通高中學段的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