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利
摘 要: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表現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以及科學態度與責任等。課堂是學生構建知識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形成物理素養的重要陣地。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從而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物理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自正式提出后就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關注,其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能夠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物理學科是高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物理素養的培養,從而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加強物理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
物理學科相對于語文等文化科目而言比較抽象,部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如果把學生學習物理科目的過程比作一座高樓大廈的建設過程,那么物理概念的學習就像是高樓的地基建設,學生只有理解了基本的物理概念才能構建扎實的物理知識體系,才能邁進物理學科的大門。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加強物理概念教學,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
例如,教科版高一物理的第一單元“運動的描述”,其中就涉及很多個基本概念,有位移、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運動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等。以位移為例,這節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就是促使學生知道位移用來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以及促使學生能夠區分位移與路程等。那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融于形象的生活情景中,從而促使高中生結合生活認知展開物理概念的探索構建。如教師可以促使學生想象一下他們在公園內游玩時的情景,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可以有多條路徑,不同路徑對應著不同的路程,但是兩處景點的始末位置是相同的,位置的改變也是一樣的,而物理學中就是用位移來表示物理位置的變化。當學生結合公園游玩情景理解了路徑、路程以及位移的概念后,學生就能區分好不同的概念,就能從內心深處理解位移的特點。教師還可以結合地圖,促使學生了解從北京到上海的不同交通路線,可以是長途汽車,可以是高鐵,可以是飛機。不同交通工具對應著不同的路徑以及路程,但是其交通的起點和終點卻是一樣的,即位移是一樣的。
二、加強物理性質、定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思維品質以基本知識點為基礎,學生只有從本質上理解了物理性質和定理,才能形成科學的思維品質,才能運用其解決更多的物理問題。因此,教師要加強物理性質以及定理的教學,從而為學生物理學科思維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知識的核心之一,其對學生力學知識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存在欠缺,那么學生就無法很好地展開牛頓第二定律以及第三定律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多措并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物體的不同運動狀態,促使學生充分理解物體的靜止狀態以及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情景,理解慣性的概念。比較典型的是剎車前傾,車上的乘客本身隨著車輛做直線運動,剎車這一動作使得車體減速或者停止運動,但是車上的乘客與車體是分離的,車上的乘客還會保持著向前運動的狀態,所以就會向前傾斜。當學生深入理解了牛頓的慣性定律,就能運用其解釋更多的生活現象,進而學生就能在物理定理的思考以及運用中形成一定的科學思維。
三、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很多物理定律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加以探究與總結的。因此,教師要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從而促使學生經歷實驗活動方案的設計與探究過程,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例如“彈力”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對比法,理解彈性形變的概念。學生可以準備兩段鐵絲,然后將其彎成兩根彈簧。實驗探究中,學生可以將一根彈簧下邊掛上質量較輕的物體,然后將另一根彈簧的下邊掛上質量較重的物體,學生就會發現,第一根彈簧能夠恢復原長,但是第二根彈簧卻不能夠恢復原長,進而學生就能總結出:彈性形變是在一定范圍內成立的。
又如關于打點計時器的物理實驗,更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學生要準備好實驗器材,確定好是選用電磁打點計時器還是選用電火花計時器。學生還要在實驗前平衡摩擦力,確保重物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當紙條中呈現一個個小點點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紙帶中的點數和位置間隔計算某一點所對應的速度,進而學生就能通過實驗計算出重物下落的加速度。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教師要將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融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嘉.趣味物理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
[2]艾洪亮.借助思維導圖構建多維立體知識體系創新高中物理教學模式[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