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后,新教材采用了繪本的教學方式。繪本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文學形式,不僅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資源,更是能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通過繪本豐富他們的兒童世界。大量的繪本編入書本,力求借助繪本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一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亦是一個全新的教材,著重于孩子在小學初級階段一些簡單的規則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意識的建立。而這些對農村孩子來說平常接觸較少,理解和運用起來較慢,而結合繪本,便可以將看似深奧的東西變成簡單易消化的知識點轉達給孩子。在繪本和課堂結合學習的過程中,理解真善美的真諦,更好地促進一年級新生的社會化。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農村;繪本
在拿到新的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時候我迷茫了,看似簡單的教科書,怎么樣才能讓學生讀懂、掌握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呢?我找到了一個好朋友來幫助我——繪本。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繪本文字大多簡短、淺近,這樣的繪本不僅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捕獲了他們的心靈,更加有利于他們理解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以及法律知識。有了它的幫助,課堂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小動作少了;枯燥少了,歡樂甜美的聲音多了……
一、新教材 新角色 新難點
低段道德與法治著重普及憲法常識,讓學生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這些在一年級上冊的教材中已經初見端倪。例如:在第二單元第6課《校園里的號令》、第8課《上課了》中強調了校園里的紀律和課堂上的常規;在第一單元第4課《上學路上》中有遵守交通規則,提高安全自護意識;第三單元第9課《玩得真開心》和第11課《別傷著自己》中提到了玩有玩的規則以及家庭安全教育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這些對于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農村孩子來說,你跟他去講規則,談法律往往會被理解成是老師的強制要求。孩子們會在老師的約束下、監督下去做一做,而很難內化為他自身的一種行為習慣,不是自覺地去做。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們真正意識到這是一種規則、一種法律,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更好的教學策略了,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一味教育、批評再教育。
二、小繪本 小知識 小改變
在新課標中,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量總量不少于5萬字。但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雖然近幾年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和家長的重視,也為孩子創造了一定的閱讀條件,但是要達到這個閱讀量還是存在很大困難的。另外還普遍存在孩子在家里的課外閱讀很少的情況,那我就想辦法把閱讀量的提高放在學校里,在課堂上,在中午閱讀課上完成。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我喜歡選擇繪本,繪本是有魔力的,它多彩的色調、有趣的故事、簡單的話語能教給孩子們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能鉆進孩子的內心,感染他們,影響他們。于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我也會有計劃地選用一些跟教材內容相符的繪本故事,把它們帶入課堂,幫助我進行教學。在一年級上冊,我選用了《蹦蹦和跳跳的故事》10冊、《大衛》3冊、《牛皮兔亨利的危險書》5冊等國外經典繪本故事。讓這些繪本走進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引領著孩子們有興趣地、自覺地去遵守規則,培養安全意識等,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行為。
三、微故事 微觸動 微成長
1.和蹦蹦、跳跳交朋友
第一單元的第2課是《拉拉手,交朋友》,在開學初的一周,我有意地去觀察了孩子們的交友情況。進入新的學校,有了新的老師,新的同學,外向一點的孩子很快能和大家熟悉起來,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慢熱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始終保持著距離,不敢大方交流,不能融入新環境。于是我問看似和小伙伴們已經很熟識的孩子:“你們在新班級里交到朋友了嗎?你的朋友是誰?你喜歡和什么樣的小朋友交朋友?”有的孩子會搶著告訴我:“老師,老師,我昨天的朋友是我前面的同學,今天我不和他做朋友了,今天我的朋友是我的同桌。”“對對對,我們現在是好朋友了,不跟某某某一起玩了,他老是愛搗亂的。”也有的孩子會告訴我:“我還沒想好讓誰當我的朋友呢,我還要再觀察觀察。”
我知道了,對于幼小的他們來說,面對如何去交朋友,怎樣和朋友相處,該怎么做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他們的年紀還是模糊一片,懵懵懂懂的。那就從這一課開始,我們來撥開迷霧,來開始交友的旅程。去上這堂課時,我第一次帶去了繪本——《蹦蹦和跳跳》。當我把繪本舉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眼里閃著驚喜,閃著興奮,閃著好奇,他們多么喜歡繪本啊,我看得有些動容。“哇,是小青蛙和小兔子。”“那只青蛙長得真有趣,它怎么是三角形的身體?”“老師,老師,你要給我們講故事了嗎?”……面對課堂上第一次出現繪本,孩子有些挪不開眼了。“是的,今天,老師帶來了有趣的繪本故事《蹦蹦和跳跳》,他們是一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本繪本,來了解一下他們是怎么交朋友,怎么和朋友相處的,好嗎?”于是,我開始結合教材內容,選擇這系列繪本中的其中幾本,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在看到《真雪人 假雪人》時,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他們真開心,可以一起去堆雪人。”“不好,他們吵起來了,那等下他們會不會不做好朋友了呀?”“太好了,他們和好了,原來雪人都是真的,只是每人想的不一樣而已。”在看到故事《別取笑我的朋友》時,孩子們的反應更大了,他們告訴我繪本里面新來的家伙小豬蘇奇很像班級里的誰,也有的忍不住開始指責蹦蹦不該有了新朋友就不和跳跳玩了,甚至還有可愛的孩子眼淚汪汪地說跳跳實在太可憐了。當故事來到高潮,蹦蹦終于忍不住喊出:“你這只可惡的小豬,快閉上你的嘴巴,跳跳是我最好的朋友!”這時,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
這節課后,我把沒有在課堂上一起閱讀的這一系列的繪本放在午間閱讀時間和孩子們分享了。我驚喜地發現,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要好的朋友,爭吵聲變少了,歡笑聲變多了。下課時,他們三五成群,在一起玩玩游戲,說說笑笑。如果發生了矛盾,也能聽到有孩子說:“×××,我們不吵架,我們學一下蹦蹦和跳跳,互換身份想一想吧。”
第一次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孩子們喜歡繪本,從興奮、好奇到之后的模仿學習,把故事中的內容化成了生活的細節,幫助了孩子的成長。我想,這便是道德與法治課堂帶給孩子們的——不是老師的灌輸道理,硬性要求,而是讓孩子們明白道理且在生活中得到運用。
2.你好,大衛!再見,大衛!
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整個單元都是對孩子學校常規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的校園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孩子的各方面行為習慣有了更高的要求。本單元教材對校園里的口令、課間十分鐘的安排、上課時的常規等都進行了強調和教育。本單元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仍沒有很好地養成這些習慣,甚至有的孩子仍保留著不少幼兒園里的行為習慣。例如早上總有孩子遲到三五分鐘,上課時總有孩子舉著手說要上廁所,課間仍有孩子幾個人開著小火車滿走廊亂竄……我開始思考,孩子們從課堂上,從平時老師的常規教育中已經知曉了這些校園的常規,那如何才能讓孩子們自愿自覺地去遵守,怎樣才能讓他們知道不遵守這些常規對校園生活是有影響的呢?在本單元的最后一堂小結課上,我帶去了大衛,讓孩子們跟著大衛去看看他的校園生活。
據課前調查,經典繪本《大衛,不可以》是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階段聽老師講過的,里面講述了大衛在家的種種錯誤行為,媽媽總是跟他說“大衛,不可以!”,而我今天帶進課堂的是同系列作品《大衛上學去》。這本書里講述了大衛剛進入小學時在學校里的各種狀況,跟我的這群孩子有太多相似之處。“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你們的老朋友——大衛。現在的大衛長大了,跟你們一樣上了一年級了,那他在新學校里過得怎么樣,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孩子們充滿期盼,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這一節課的繪本之旅。我先發給每個孩子一張紙以及多個紅色和綠色的圓圈貼紙,告訴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和大衛不一樣的情況就貼綠色的圓圈,如果和大衛一樣的情況就貼紅色圓圈,每個人都要誠實地遵守約定。閱讀開始了,當翻看第一頁,看到大衛在教室門口露出了小腦袋,上學遲到了,班里幾個經常會遲到的小家伙漲紅了臉,悄悄地在紙上貼上了紅色圈圈。當看到大衛上課分心眼睛看窗外;上課說話,打擾了同學;不好好排隊,插隊領飯菜……繪本一頁頁往后翻,孩子們時不時地說著:“你看你看,這就像小明。”“嗯……我好像有時候也和大衛一樣。”“還好,我都沒有這樣。”孩子們不停地在紙上貼著兩種顏色的貼紙,等繪本看完,我問孩子們:“小朋友們,看了大衛在學校里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說的嗎?”這時,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張口就說,自說自的,而是學著大衛的同桌,那個可愛的小姑娘一樣,腰背挺直,安靜地舉起了一只只小手。瞧,這就是繪本的魔力,孩子會在繪本中吸收養分,悄悄地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
這節課后,我根據孩子們自己貼的情況,做了統計,合成了一張“再見,大衛”提醒單,貼在教室里最顯眼的地方。跟孩子們約好,每周做一次自我評價,改掉一個壞習慣,就可以從提醒單上撕下一個紅圈,大家相互監督。接下來的日子里,班級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個“大衛現象”越來越少,孩子們自覺地遵守著約定,養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我想等孩子們都能學會了這些校園里的規則,大家都養成了好習慣了,校園的生活會越來越快樂。
松居直說:“好的繪本猶如一粒幸福的種子,為孩子播下滿心喜悅,伴其茁壯成長。”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些知識對低段孩子來說有的晦澀難懂,有的枯燥乏味。我會利用好繪本,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表達,使道德無痕地化作學生自身的行為,塑造良好的道德素養。讓繪本閱讀深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浸潤心田,深化情感體驗。繪本繪課堂,繪本繪心靈,繪本繪生活,讓繪本教育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周秀亞.回歸生活,讓小學品德課堂煥發別樣精彩[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0):252。
[2]松居直.我的圖畫論[M].季穎,譯.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