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平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圓規的兩條腿,兩者緊密配合,才能畫出學生圓滿的成長軌跡。那么,有效的家校溝通就是實現這二者教育形成合力的關鍵。今天,我簡單談談怎樣妙用班級QQ群,提升班集體凝聚力,引導家長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尊重和理解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接下來我從出現的問題、成因和實施策略三個方面交流。
一、出現的問題及成因
(一)出現的問題
開學快一個月的時間,我發現班級群大多數是老師布置的作業、通知和反饋作業的截圖,下面只有極少數家長的排隊回復“收到”二字,還有偶爾家長甩出來的詢問,要么學生是否放學的信息,要么是誰看到某某同學了嗎?一到周末更是靜悄悄的。科任老師也反映,單獨發信息反饋給個別同學家長,尤其新轉進生家長,幾乎沒有回應。打電話交流時,老師也只能針對情況如實反映,讓對方了解孩子學習生活表現情況,希望得到家長支持。而家長的積極配合不能持續,另外,由于雙方工作時間原因,打電話溝通也不能經常進行。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如果能打電話給家長交流孩子近期學習和習慣問題,同時還能拍照截圖孩子的作業或者視頻,這樣交流更直觀。然而,對一個新集體而言,這樣的雙管齊下的溝通方式還是有去無回,就算回復了也簡單粗暴應付:“哦,我知道了,我會說他的!”再無下文。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有距離感的敷衍了事的溝通?在班級群里,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也顯得陌生,缺少有效溝通。這樣的狀態還要持續多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我反思后得出:沒有隔閡,沒有距離感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我嘗試借助QQ群,從家長和老師共處的關系、對家校溝通的認知和方式作出改變。
(二)出現問題的成因
1.家長方面
從家長的角度看,主要成因集中在這兩種感覺上:一是,彼此陌生感所致;二是,放任、無可奈何感迫使。
(1)彼此陌生感所致
新組建的班級,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比較陌生,老師發在群里的信息,有些家長關注到了只是沒有回應或者不及時。有少數家長看到信息,但是跟自己孩子沒有直接關系,就自動屏蔽信息。家長之間比較陌生,幾乎不交流,這樣“閉塞”的溝通循環往復。
(2)放任、無可奈何感迫使
家長陪伴學生度過了五年的小學生活,對于老師的通知和反饋,也是習以為常,不再像一、二年級時那么緊張,那么在意。幾年下來,自己孩子的不好習慣反反復復改不掉,家長也無可奈何,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由他去了,久而久之,就也自動屏蔽老師的個別交流或者群反饋。
2.教師方面
從老師的角度看,主要集中一“窄”一“小”:“窄”,指的是對學生關注度窄;“小”,指的是對班集體及科任老師的宣傳力度小。老師對學生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學習習慣不太好的同學,評價比較單一,教師應引導家長全面關注孩子的成長,比如,學生勞動值日時的認真勁、體育比賽上勇往直前的拼搏勁、小組齊心協力的合作勁等。自己先要從不同角度關注,給予孩子某個方面的肯定,這樣更容易與學生家長開啟交流的話題。而且,在群里應該傳遞的是孩子多方面的表現,不僅僅停留在作業上、分數上,積極的一面更能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良好的班集體是具有凝聚力的集體,凝聚著每個學生的努力,凝聚著科任老師的付出。班主任應該把師生努力的過程傳達給家長,讓家長充分了解學生所在班級情況,給予鼓勵,深入認識科任老師,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支持和理解。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
針對以上原因分析,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發揮家委會的導向作用
當我們成立家委會后的第一次會議,我在家委會群里與幾位成員達成共識:在言論上積極主動引導,不讓班級群“冷場”。我把他們幾個設置為群管理員,只要有科任老師發通知或信息反饋,在線的委員要及時回應老師,適當互動,下班時間還可以再根據回復情況轉發一次信息提醒所有人。這樣一來,還有一些“觀望”的家長也積極起來,班級交流的氣氛變得活躍了。適時,班主任要言謝家委會成員,一句簡短的話語無形中也在傳遞著感謝之意,讓后面互動的家長潛意識里要效仿老師的做法,漸漸地,班級群的交流變得既主動又溫暖,之前的隔閡也在日益削減。家長之間開始交流、分享、幫助,我幫你拍個作業記錄本,你幫我發個網上課外書購買鏈接,我分享交流數學口算的技巧,她分享學生時間自主管理問題……主動詢問和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家長也越來越多,有請教的,也有“賜教”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其樂融融。
(二)放大活動的輻射價值
首先,教師重視活動前期在家長群的宣傳,注意引導全員參與。校級活動全員選拔,班級活動人人參與,過程盡可能拍照,錄視頻,人人露臉,上傳到群,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第二,每一個活動結束,班主任老師要針對活動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尤其是在學習上不夠優秀,卻在其他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抓住契機當全班同學面表揚,并且分享在班級群里。讓該生倍受鼓舞,讓其家長全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第三,在班級群里充分分享班級活動。教師經常將班級活動照片和視頻,分類整理并上傳到群相冊,供家長有空查看。一張張照片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豐富多彩的活動,更讓我們記住了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精彩綻放。在活動中成事成人,孩子的全面成長才是難能可貴的,我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成長不應該只有分數。家長在翻看時有時也會點贊或留言,更多的是就某一活動評價孩子的表現,肯定老師的付出。潛移默化中,班級相冊縮短了家校之間的距離,家長的角色也悄悄轉變,從剛開始偶爾觀看的觀眾,到主動點評的評審,再到出謀劃策的一員。以班級活動的開展和宣傳,家校攜手更進一步!
(三)傳遞科任老師的辛勤付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的科任老師,正副班主任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創建良好的班集體抱成團,扭成繩,通力合作。班主任增加與家長直面交流的機會,其他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需要班主任老師的“旁敲側擊”進行助力,科任老師的默默耕耘,無私敬業的精神也需要班主任通過QQ群委婉地傳遞給家長。班主任樹立班級老師團隊的良好形象,讓家長更加信任和支持理解老師的工作。
我記得,有一次周五晚9點左右,數學學科許老師還在班級群里分析練習卷上的錯題,與錯誤較多的學生的家長一一交流,大概半個小時才結束。據了解,許老師是在學校加班批改的卷子,晚上還趕著分析,特別敬業。于是,我在群里@了許老師:許老師辛苦了,在學校加班批完卷,這么晚還在分析錯題,必須贊啊!我這條一發出,家長會緊接著回復“謝謝許老師!辛苦了!”有時我也會把老師做的事情通過拍照片、錄視頻的形式反饋給家長,久而久之,家長更全面地了解老師的用心和辛苦。他們現在的回復話語漸漸變成:遇到你們幾位負責任的老師,真是娃們的福氣!老師辛苦了!這么晚早點回家吧!每每看到這樣的回復,我是感到欣慰的。老師的工作得到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在交流中我們建立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同理心”,為家校溝通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弘揚身邊的正能量
從心理行為角度看個體的心理決定行為,個體行為是心理的體現,那么,教師要暗示和影響家長具備怎樣的心理?都說“眼界決定境界,格局決定結局。”我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夠放寬眼界,放大格局,讓每個小小的“我”迸發出大大的能量,這能量或是激勵人積極上進,或是鼓舞人心,也或是傳遞愛的關懷。上學期,我們班在十月、十一月動感示范中隊評比中兩次入選。在評比活動中,我把打掃認真的,負責板報和閱讀好書板塊設計的幾位學生拍照到群,鼓勵為班級默默服務的孩子,同時希望其他同學向其學習。日常中,我也會有意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好人好事,潛移默化中滲透助人為樂的美德。在班級群里,我常常上傳傳遞正能量的文章到群里,期待家長也能一起閱讀,一起成長,最終影響自己的孩子。像去年冬天的那場大雪突襲常州城,我關注到一篇常州晚報的文章——《放下手機,一起去掃雪》,立刻轉發到班級群,家長閱讀后也發自內心地感慨道:“我們的生活真需要正能量。”
(五)注重個別交流的有效性
前四個方面都是就QQ群面向全體家長的溝通措施,那么個別學生家長的交流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老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另外,老師在交流前應梳理好溝通的要點,期待達到怎樣的效果。其次,老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給家長提出明確的指導方法。最后,教師要利用零碎時間跟進交流,有耐心,有恒心,寬容看待溝通和實施上的彈性起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家校溝通的橋梁定會更加堅固!
總之,班級QQ群巧妙地將教師、家長、學生凝聚在一起,打破彼此的隔閡。直觀的圖片、動態的視頻、靈動的文字將三者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班級QQ群為家校溝通架起了堅固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