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
摘 要: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英語,是學生打開正確學習英語方式的關鍵時期,更是為學生以后學好英語、用好英語做鋪墊的重要階段。老師要重視語音的教學,要讓三年級學生從開始學習英語就有正確的發音,就能逐漸掌握語言音、形、義這三個屬性,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時的準確發音奠定基礎。
關鍵詞:情境教育;小學低年級;英語;語音教學;有效應用
英語是一門語言,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交際,為生活打通另一條溝通的渠道,讓我們也掌握另一種溝通的能力。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英語,也是老師通過教學為學生打開正確學習英語方式的關鍵時期,更是為學生以后學好英語、用好英語做鋪墊的重要階段。所以,老師無論是從A,B,C,D等26個英文字母教起,還是在一個個單詞、一句句短語教學中,都要重視語音的教學,要讓三年級學生從開始學習英語就有正確的發音,就能逐漸掌握語言音、形、義這三個屬性,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時的準確發音奠定基礎。作為小學低年級英語老師,我們如何結合小學生好動、貪玩的天性,在把情境教學融入三年級的語音教學中,讓教學更有效呢?本人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能幫到大家,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一、運用字母卡片,促進學生認讀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英語,雖然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會涉及一些英語的基礎知識,如字母、簡單的單詞等,但是畢竟缺少系統性,甚至有些還存在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因此,在小學三年級的英語教學中,老師要結合學生好玩的天性,不要總是依賴課本,我們可以創新一些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既有語感,又有樂感,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小學低年級英語語音教學的水平。所以,我們在給學生教學26個英文字母時,老師可以放下教材,讓每個學生拿著有不同字母的彩色卡片,大聲讀出他們手里卡片上的字母。老師通過觀察和聆聽學生的發音,從音強、音高、音長、音強、音色上糾正學生發音。
二、設計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交流
在新課標下,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各科目的教學都從過去傳統講解、灌輸,走向學生知識與能力兩手抓的教學目標中來。所以,好多老師響應新課標教學理念,結合新時代學生學習的需要,把被動課堂教學轉換成了主動學習狀態,讓學生參與進來。尤其是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我們知道,英語是一門外語,學生學習起來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沒有適當的環境,導致好多學生把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會寫不會說,交流更是難上加難。這不但違背了學習語言的初衷,也使英語這門語言喪失了作用。所以,作為小學低年級英語老師,我們要利用三年級學生的可塑性強這個特點,在英語教學中為他們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融進學習內容,促進學生交流,讓學生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發音的準確性,促進低年級英語語音教學。比如,在“Its winter”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幾張不同季節的圖片,首先把學生代入學習環境中,讓學生熟悉了spring,warm,summer,hot,autumn,cool,winter等這些單詞的情況下,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季節。然后讓他們扮成春、夏、秋、冬中的不同植物,簡單地用英語說說每個季節的不同特點,并贊美這個季節等,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幫助學生扮相、上裝,更要幫助學生發音,提高學生的語音學習水平,讓學生對語音學習更有興趣,對說英語更有信心。
三、分組對比,練習學生的發音
既然英語是一門語言,那么語音教學就是它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們知道,一來我們學生缺少一定學習英語的環境,二來低年級的小學生膽子小,也沒有基礎,不會主動通過交流、聽、讀來提高自己的語音水平,所以小學低年級英語語音教學一直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好勝、愛表現,想讓老師表揚、肯定的心理,將學生分組,讓學生組對組對比發音,強化記憶。比如,在字母“i”的讀音規則的學習中,老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rice,white,nice,bike,kite;一組讀his,swim,pig,big,fish,milk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發音,說說兩組發音該注意的是什么以及它們的發音規律,這不但能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單詞,也能提高學生發音的標準度,實現語音教學的有效性。
如果說過去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升學,為了考試,那么現在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所以,在新時代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不但要注意學生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他們的運用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語音教學效率,真正實現英語這門語言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嚴海芹.改進小學英語音標教學的幾點策略[J].考試周刊,2012(57).
[2]朱紅.小學英語語音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2(11).
[3]陳力.與小學英語教師談音標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8(10).
[4]趙凱偉.創編小學低段英語語音資料要力求趣味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