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薛
摘?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優化升級的核心任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的學習者,符合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歐美教育大多從兒童期便開始踐行“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價值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發揮引導、監督和輔導職能,把學生的心智發展作為教育的重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引進國外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實踐這一價值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學和服務體系。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中外合作辦學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概述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源于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主張摒棄傳統教育中師生間的“權威者—服從者”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其本質是認可學習者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即有學習意愿、能設立自我目標,制定學習策略,管理學習過程,并對學習結果做出判斷和評價的能動性。人類具有自主學習潛能,但是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拓展需要后天訓練。
二、對現狀和問題的分析
筆者的學生是合作辦學項目本科二年級的學生,該項目全英文授課,采用85%以上的外籍師資,案例教學、課堂研討、小組項目、演講報告、過程化考核是日常課堂活動。但是筆者發現中國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意識薄弱、獨立思辨能力不足、缺乏長期目標,不樂于表明立場觀點的特征,對于自我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就業前景等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
上述現象在國內各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均不少見。究其原因,合作辦學項目教育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沒有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環節。
(一)培養方案單一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設置的專業、課程、師資需要兩校認可,授課方式一般為全英文或雙語。中方大學存在雙語專業教師資源不充足的問題,外方大學因為地域、時差和薪酬等原因無法向中國學生開放充足課程,因而學生面臨可選擇的課程數量固定且有限的困境,“標準化”的培養方案導致學生沒有辦法真正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的”擬定個人發展計劃,也沒有充分的空間結合自身情況“自主的”調整。
(二)教學環境單一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普遍仍以課堂教學平臺為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尚處于實踐的嘗試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的掌控力有限;實習培訓的實踐教學環節不足,學生缺乏與社會的聯系,與行業合作對接;受院系、專業、地域、國家等因素制約,學生獲得“跨文化”學習交流的機會有限,拓展國際視野也是有限的,學生對設立目標和評價成果缺乏足夠全面清晰的認知框架和有效的參考標準。
(三)質量保障體系單一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教育質量評估上受中方大學影響大,外方大學、雇主、校友等參與度低;與教師和行政人員相比,學生群體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主體參與作用和話語權較弱化,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在教學決策以及學校服務管理決策中的幾乎沒有討論和表態的機會,是服從者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者。
(四)就業指導體系單一
我國大學內都設置就業指導中心,各院系開設本專業就業指導課程,輔導員發揮一線就業指導咨詢職能??傮w上就業指導工作缺乏與社會、行業的聯系,缺乏專家和職場人士的指導,缺乏足夠數量的專業崗位。此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就業具有與其他院系不同的特點,缺乏國際視野的就業指導無法滿足學生的咨詢需求,學生也很難形成清晰的職業規劃藍圖。
三、合作辦學項目推進“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中外合作構建混合式教學機制
調整培養方案,提升線上學分比例?;谡n程類別、性質不同,采用 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與課堂教學結合的形式,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打破地域和人員對課程、專業豐富性的制約,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基于興趣和需求來擬定個人發展目標、選擇個性化課程組合模塊、設計承認個體差異的學習計劃、調整職業規劃的方向和藍圖。
(二)解構與重建知識體系
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按照行業內的知識架構、能力要素、職業技能、道德要求等,橫向組織學習內容,融合地傳授知識。同時,密切關注科技和行業進步發展,不斷改革教學內容,保證學生的學習具備先進性、前沿性和國際性。將5G、VR/AR、云端等信息技術手段引入課堂,增強知識學習的體驗性、嵌入性和互動性,破除教學與行業的分離,減少地域時差的障礙。
(三)師生共同參與項目管理
中外雙方根據項目特點,建立完整有力的學生參與機制,賦予學生對課堂教學意外環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的權利;鼓勵學生在教學改革、合作辦學項目發展、政策制定,學院各項重大活動等方面提議獻策,鍛煉學生的思辨、溝通、決策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大局觀,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
可以通過和專業機構、雇主、校友合作的形式增加就業指導人員配備,為學生提供包括政策咨詢、招聘信息、實習機會、創業培訓的一對一指導。與企事業單位合作舉辦行業知識、職場技能相關的介紹會、工作坊、競賽活動等,拓展學生的行業視角。通過視頻、直播等互聯網手段,與外方校園的就業指導團隊合作,為中方在校學生分享國外就業市場情況和職業發展要素,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五)建立專業化、扁平化的學生服務團隊
打破學生通過輔導員對接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的傳統模式,在合作辦學項目內部構建沒有過多層級的學生事務服務團隊,通過預約制度學生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學業、后勤、心理、財務、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業咨詢和輔導。鼓勵學生參與各個服務團隊工作,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溝通協調能力。
四、結語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培育體系中學生的核心地位仍有待完善和加強,需要不斷從教育模式、管理機制和資源分配上探索和突破,才能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內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01):85—93.
[2]劉雅寧,孫曼麗.諾丁漢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13):70—74.
[3]程寒.美國高?!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啟示——以威斯康星大學普拉特維爾分校為例[J].綠色科技,2020(05):205—207.
[4]閔翠翠.美國高校就業指導實踐及啟示——以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