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夷 黃銀財
【摘?? 要】 氣象公共服務最終目的是要滿足社會各階層氣象信息需求。延平區氣象局科技服務事業經歷從無到有,有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已經頗具規模,具備良好的社會信譽和影響力,逐漸成為本區各項生產生活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基礎。本文主要就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發展現狀和對策簡要探析,為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服務水平提高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延平區;氣象科技服務;開展現狀;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1-00119-120
[Abstrac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meteorological public service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f all levels of societ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of Yanping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has experienced from scratch, has a small to larg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quite large-scale, has a good social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basis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nd improves th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Yanping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氣象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強,嚴謹程度高的基礎公益事業,而氣象科技服務是整個氣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充分依托氣象業務充分發揮氣象服務的效益性,作為公共氣象服務的延伸和拓展,良好的氣象效益可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與農業、林業、水利等知識相融合使科技向社會生產力轉化,也可為社會各組織機構和個人提供天氣預報、氣象災害警報、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評估以及氣象資料等多種服務活動,對于國防、科技教育、交通運輸、商業、建筑、海洋、漁業等多個行業均有著一定的影響。延平區地處閩中大谷地最低處,東北部以低山為主,北部以中山為主,南部以中低山為主,西部為低山丘陵。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微寒,春早秋遲,夏長冬短,雨季明顯,潮濕多霧,多靜風,年平均氣溫19.8℃,無霜期305天,年均降雨量1647.7mm。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顯著。主要災害性天氣為暴雨、臺風、雷電和干旱等。延平區經濟發展迅速,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48億元,位居全市第1位,全區9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5%。為了更好地利用氣候資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本區域氣象科技服務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
1? 延平區氣象科技服務開展現狀
1.1? 服務大型活動
延平區氣象局積極推進“體育+智慧氣象”的科技服務模式,利用區域自動氣象站為大型室外活動提供全程化、跟蹤式的服務。在2018年與2019年全國龍舟賽中,延平區氣象局成立由主要領導負責的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組,為比賽提前做好天氣趨勢預測,制作專項氣象信息服務。2020年為“武夷山水”全國郊野釣魚大賽提供了氣象保障服務,由于正值主汛期,天氣復雜多變,區氣象局與省、市氣象臺會商比賽期間天氣,6月2日區氣象局發布重要氣象信息專報,預計3~8日有持續強降水過程,于3日啟動暴雨四級應急響應,4日提升為暴雨三級應急響應,從5日起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微信向區政府、賽事組委會和相關單位提供氣象服務專報。比賽期間,區氣象局加強天氣分析和會商研判,每天三次與區文體旅游局開展點對點服務,提供逐小時天氣預報,確保比賽盡量在無雨時段進行,區氣象局共發布重要氣象信息專報3期,預警信號22期,短臨預報8期,雨情報告6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5份。
1.2? 加強氣象科普宣傳
區氣象局利用世界氣象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法制宣傳日、科普宣傳周等節點組織開展常態化的科普活動。一方面深入鄉村為春播提供氣象服務,向農民朋友贈送“春季天氣特點與農業生產”和“春播氣候特征”等科普材料,并現場為農民朋友咨詢有關氣候和天氣的問題。另一方面利用氣象宣傳展板、宣傳材料結合氣象與衣食住行的關系以及近期氣溫變化,對市區民眾進行宣傳,普及氣象知識,發放氣象小常識宣傳單。這些針對性強的氣象科普服務有效增強了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能力,讓農民認識到氣象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助力鄉村振興。
1.3? 多舉措應對氣象災害
區氣象局積極聯動多部門應對災害性天氣。如2020年6月3-8日,延平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全區共有39個站點累積降雨量超過100mm,其中7個站點超過200mm,降雨量最大為236.7mm,城區達到169.4mm。氣象局領導帶班值守,加強與防汛辦、水文等部門聯動,預報人員24小時關注天氣雷達回波發展,積極與市氣象臺會商溝通,做好監測預警及點對點服務,延平區氣象局先后發布氣象預警信號25期、短時強天氣報告11期、雨晴報告6期、重要天氣預警報告3期,切實做好了全區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精細化服務工作。
1.4? 服務特色農業
延平區建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合作體制,發布服務產品,開辦氣象知識講座,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涉及社員數千戶。通過熱線電話隨時為種植戶提供咨詢服務,在作物種植的各個環節派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提升了農業種植科技含量。延平區盛產百合花,而百合花生產受氣溫影響較大。為此延平區氣象部門積極服務于百合花生產,如王臺現代農業園區及田間裝設“農業災害預報預警系統”的LED電子氣象顯示屏,將服務產品直接傳送到農戶手中,提高了服務效率,擴大了氣象產品受眾面。
2? 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延平區的氣象科技服務已經具有較高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可進步之處。第一,氣象科技服務呈現零散化狀態,整體集約化程度較低,不成規模。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缺少有帶動整體作用的“龍頭”產品。第二,本區還有很大的氣象科技服務挖掘空間,服務產品可進一步創新,對氣象需求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反映程度較低。第三,氣象科技法規氣象科技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必須結合本地的氣象科技服務實際,在可承擔范圍內以最小的成本不斷改善氣象科技服務,以優勢服務帶動整體氣象工作的進步。
3? 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發展對策
3.1? 實現集約化、個性化服務
立足于本地氣象服務需求創新開發更具優勢的氣象科技服務產品,利用氣象科技資源如大氣動力學、大氣物理以及大氣化學等基礎方面知識,開發現代天氣預報流程及數值預報模式等,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的創新內涵。如氣象科技服務可以和本地共享單車進行合作,在GPS定位服務中提供實時氣象信息和天氣預報,借助共享單車的市場基礎實現雙贏局面。開發針對客戶需求的個性化氣象推廣服務,可在旅游氣象播報時,針對目標消費受眾提供本地特色農產品和氣象科技融合的介紹,為農產品提供一個良好的宣傳平臺。
3.2? 完善氣象科技服務市場機制
市場的導向能夠充分反映消費者對于氣象服務的需求和質量反饋。氣象部門應該檢視本區域內的市場規范流程和規章制度,對服務行業中存在的亂象及時采取執法行動,對現有企業的市場資格認證要嚴謹進行審查,對其管理印章等要進行細致有效的核驗,確保本區域內氣象科技服務的科學性和規范化開展。同時積極進行引導,明確氣象科技服務服務的主方向是服務社會,具有較大的公益性。積極鼓勵氣象科技服務理論研究的成果市場化、落實化,創新氣象科技服務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3.3? 建立專業化的氣象科技服務隊伍
氣象部門要積極引進高能力、高素質的科學技術人員來任職。對偏遠地區氣象站的管理人員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特殊福利待遇,通過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吸引更多人才來本區域從事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利用調研、交流、講座的方式進行氣象科技學習,進一步提高現有氣象科技人員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這樣逐漸形成一支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專業氣象服務科技隊伍,業務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能夠適應本區域內各行各業的氣象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兆金,楊檳冰.基層氣象科技服務發展思考[J].農家參謀,2019,(4):164-164.
[2] 荀偉唯,莊萌,陳超.基層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現狀及對策[J].農家科技旬刊,2018.
(編輯:赫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