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是紡織服裝行業提升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高等教育應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以立德樹人為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對紡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文章從專業實踐與思政課實踐結合、行業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媒體4個方面分析,對紡織服裝類的學生進行系統教育教學,促進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以此指導行為,為實現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目標,為紡織行業提供后備人才創造了條件。
【關鍵詞】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教學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紡織行業整體上面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態勢,但當前是其發展戰略機遇期,對高校紡織服裝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紡織服裝類的學生要有創新能力,更要有良好品德,以適應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要求。因此,高校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立足于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專業課實踐和思政課實踐結合、行業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媒體4方面為突破口,培養紡織行業品德與能力并重的綜合人才。
1.紡織服裝人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的價值分析
1.1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才兼備的紡織服裝人才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各種積極與激進、正向與腐朽的思想涌入國內,深刻影響著包括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思考方式和交往理念。在高校核心素養培育體系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髓內容貫穿其中,然后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宣傳教育,保證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異質意識形態傾向的偏離,將他們的思想觀念轉向主流價值觀教育的正軌上,以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所以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核心素養教育、培養大學生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的核心職責在于培養核心素養高的學生,讓他們能盡快適應社會,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可以有效滿足需求。
1.2通過實踐教學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會獲得長足發展。因而重點在于學生自覺傳播和踐行和高校實踐養成教學。包括紡織服裝類的學生自愿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然后在生活中踏實按其要求做人做事,一步步走向認同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軌道。而這些更需要高校有實踐教學,開發校內實踐基地,拓展校外實踐育人建設,打造校內外實踐育人資源融通、宣傳互補的環境和氛圍,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從而在源頭上解決問題。
2.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的困境
2.1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功利化顯現
由于西方思潮的影響,在紡織服裝類的學生中產生功利化現象,主要表現有:一是集體觀念不強,偏重行為結果。部分紡織服裝類學生只重視科研成果數量,輕視科研成果質量,使科研成果的社會應用價值不大。二是敬業精神不足,追求薪酬的高低。一些高校畢業的學生認為初高中文化水平就可勝任紡織服裝行業工作,于是出現懈怠、懶散態度,并把工資作為判斷是否從事紡織服裝類工作的標準;三是誠信意識有所減弱,注重即時利益。這主要體現在成品制造和材料測試的過程中。這些現象都與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宣傳有沖突,因而不利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2.2忽視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理論背景,實踐教學理念泛化
紡織服裝專業學生和其他專業學生有不同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思想水平,對社會的認知角度也存在差異。是而,針對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都應立足其實際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但現實狀況是,在教學內容方面,未結合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特殊理論背景進行創造性轉化。教學方式方法中,還是和其他專業一樣,以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為主,忽視了紡織服裝類的學生道德修養和技能培訓的特殊需求。這種泛化的教學理念帶來的是紡織服裝類的學生難以適應狀況,因而會一定程度降低實踐教學實效。
2.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在紡織服裝類教育的地位被弱化
紡織服裝人才的培養,僅要求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道”,未進行深入探討,促進形成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淺嘗輒止的現狀,也淡化處理了純理論的教學,從而客觀上必然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效果。這也促成另一個問題,紡織服裝類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停留在價值認知上。迫于考試成績和學分的壓力,他們往往更傾向于刻板知識的接受程度、單純知識記憶的熟練程度,而忘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體驗過程。換句話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在紡織服裝類教育中,有被弱化的趨勢,以至于可能影響一些實踐教學活動的長期開展。
3.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目標視角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創新路徑
3.1以專業實踐和思政課實踐結合找準實踐教學切入點
對于紡織服裝類教育來說,專業訓練可以培育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更多是指專業實踐教學;道德教育可以培養崇高品德,他指思政課實踐為主的教學活動,高校可以將兩者配合進行實踐教學。首先,學生進企參與技能頂崗實習,這能激發學生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興趣,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專業培訓,提高理論實用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技能頂崗實習不僅僅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術業有專攻”,也需要崇高品德做保證,因此需要學生勇于克服專業難題的意志和敬業奉獻精神,而思政課實踐教學剛好符合這一要求,應在實習過程中強化德育。以校外頂崗實習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的切入點,讓紡織服裝類的學生在接受專業培訓的同時,獲得道德教育的熏陶,推動他們自覺專注、認可、最終服務于紡織服裝行業,愿意為行業發展奉獻聰明才智。
3.2以行業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合豐富實踐教學
紡織行業精神涵蓋紡織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需要人們愛崗、敬崗,在工作中具備源源不斷精準做事的動力和創造能力;企業家精神要求人們具有愛國主義、維護集體主義的奉獻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創新能力;勞模精神是前兩種精神的基礎,需要人們克難攻堅,樂于奉獻,爭優創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從價值角度分析,還是從24字的解析中,都與上述內容要求相吻合。因而消解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功利化,高校以兩者內容融合為切入口,豐富和創新實踐教學。同時,在制定紡織服裝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時,確定行業精神在其中的實施細則,明確考核辦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既有崇高品德的培養,也有行業精神的充分彰顯。例如以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為引領,學校可以定期邀請行業內的企業家、大工匠、勞動模范來校進行主題演講,或者讓他們在實驗室為學生示范工藝流程,培育學生不怕吃苦,不忘本來,為專業技術甘于犧牲的崇高品德以無意識的方式傳播給學生。并建立活動開展的長效機制,讓紡織服裝類的學生逐步成為品德和能力兼備的合格勞動者,滿足行業專業人士的要求,最終達到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目標。
3.3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實踐教學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一代代人守護相傳,因而人才培養是關鍵。但有學者曾說,真正的非物質遺產教學,需要具備體驗式的研究和實踐的特性。因而培養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踐行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要義。紡織服裝類的學生可依托學科優勢,以紡織非遺為載體,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活動,例如探訪黃道婆古跡,深入蘇繡、蜀繡等發源地了解傳承發展史,參觀文化企業,與非遺傳承人交流,拜訪專家學者、會面電商、從農村織錦家庭到公司合作社,從自然保護村落到博物館,學習中國最古老棉紡織品的制作工藝,調研非遺市場發展前景,助力非遺保護和市場化發展。也可聘請紡織學院或服裝學院的教授為導師,為實踐團隊成員提供培訓,指導學生整理調研材料,轉化非遺成果,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或民族服飾展覽館的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是不斷發展的,通過非遺創新實踐教學載體,提升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素養,發揮自身所長,傳遞青春正能量。
3.4以全媒體為平臺延伸實踐教學空間
理念對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全媒體時代,大學生集信息生產與消費于一體,要充分激活個人自由意識,滿足主體性需求,需要革新教學理念。從傳統的師生主客體關系轉變為主體間性,是促進實踐教學理念革新的必要途徑。其中的主體間性指不同主體共同創造的人文狀態或氛圍。全媒體平臺的主體間性,是師生平等交流,在思想和行為上達到相互理解而營造出親密和諧的環境,而這里也有一種新型主體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客體,師生是復數主體,從而建立主體-客體和諧的環境。這種新型主體關系是對傳統教育理念,即把學生僅當作理論灌輸對象的顛覆,是對應試教育的質疑。高校可發揮全媒體開放、交流便捷優勢,創設對話平臺,這種對話平臺是“高校有關領導、專家學者與大學生在法定時間在網上親切交流,現場回答大學生的各種問題的在線交流”。例如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項實踐活動,讓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結合專業特色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對實踐活動遇到的問題,建立學校與學生直接交流與相關職能部門與學生間接交流相結合的網上交流機制,幫助學生提前解決困難,促進活動順利開展。通過全媒體對話平臺的創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從線下延伸到線上,拓展空間,既推動紡織服裝類的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又在體驗式實踐中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時代社會飛速發展,給紡織服裝類的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帶來了一些挑戰。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從挑戰中看到,這是實踐教學創新方法、提升效果的重大機遇。高校應抓住這一機遇,通過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對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作用,以專業實踐與思政課實踐結合為切入點,以行業精神為內容,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以全媒體為平臺,利于紡織服裝類的學生提升適應社會能力和崇高品德,從而為紡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立梅,王國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14-16.
[2]姜國華.紡織精神與紡織人才[J].東方企業文化,2018,(2):1.
[3]徐藝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1):67-70.
[4]左益,王東強.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57-5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傳播路徑研究”(19Q078)武漢紡織大學校基金 “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踐行路徑研究”, 武紡大科[2019]5號,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文霞(1994.10-),女,湖北咸寧人,武漢市洪山區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