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張曉婷 謝鑫敏
摘 要:客家服飾是中國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調研梅州、河源、東莞等多個地區的客家人和中國客家博物館、河源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客家服飾展區,以嶺南客家服飾為例,總結客家服飾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客家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客家服飾創新設計的方法,為客家服飾創新設計和客家文化傳承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客家服飾;服飾文化;創新設計;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4-00-02
服飾藝術是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演變過程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經濟發展和審美意識變遷。客家人是中原漢人南遷后形成的一個民系,其傳統服飾是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嶺南客家服飾源于中原漢人服飾,發展過程中融入了畬族、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創造出符合嶺南地區生存環境的服飾,傳統的客家服飾不僅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還包含了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1]
一、客家服飾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客家服飾發展面臨的機遇
從北京奧運會到海南的博鰲論壇禮儀服裝,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和發展獲得了更多機遇。首先,嶺南各地區政府非常重視客家服飾保護及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中梅州市建成中國客家博物館、賀州市建成客家生態博物館、東莞市將客家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客家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和客家服飾文化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其次,嶺南地區企業積極參與客家文化傳承相關項目,其中梅州、玉林陸川、東莞大嶺山等多個地區建設以客家文化為主題旅游景區,豐富了客家文化傳播的渠道,為客家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定幫助。再次,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客家服飾文化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豐富了客家服飾保護、文化傳承及創新設計相關方面的研究,為客家服飾保護與文化傳承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2]
(二)客家服飾發展面臨的挑戰
中國傳統服飾及服飾文化的發展在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正在遭受多元化和潮流化的浪潮沖擊,客家服飾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首先,伴隨著嶺南各地客家人“尋根”熱潮的出現,很多客家人聚集區出現了客家服飾的創新設計產品,“新客家服飾”為迎合現代人們的消費需求,過度借鑒時尚潮流元素,將創新設計與客家服飾工藝、服飾文化脫離,變得不倫不類。其次,客家服飾制作是一門古老的技藝,包括設計、制版、裁剪、裝飾等多個工序,能夠獨立完成客家服飾制作的匠人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向往城市成活和喜歡互聯網相關工作,不愿意或沒有時間學習傳統手工藝,客家傳統服飾制作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再次,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播多以博物館、客家文化園等實地參觀學習為主,形式相對傳統,內容缺乏多樣性,無法迎合人們依托互聯網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影響客家服飾的發展及客家文化的傳承時效性和廣度。[3]
二、客家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
(一)政、校、行、企、家協同,落實客家服飾保護聯動機制,推動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
隨著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客家服飾保護及文化傳承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視,政府和企業合作建設客家文化園等,都積極推動了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政府及客家文化相關企業成為客家服飾文化傳承的主角,學校、行業協會及客家人都積極客家服飾保護與客家文化傳承相關研究及推廣活動。由于在政、校、行、企、家協同保護和傳承服飾文化方面未建立長效聯動機制,致使政、校、行、企、家協同保護和傳承處于合作的表層,且影響力較弱。積極推進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政、校、行、企、家協同保護與傳承客家服飾文化聯動機制,明確各自的責任、任務等,長期有效推進客家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二)依托客家博物館建設客家服飾數字化資源庫,提升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嶺南各地區自然和經濟環境也不盡相同,贛南、粵北、粵西及珠三角等地域客家服飾在款式造型、色彩、材質及裝飾工藝中等方面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各地客家服飾多以博物館收藏為主,走進博物館是普通民眾學習和了解客家服飾文化的主要途徑,這與現代人喜歡依托互聯網隨時隨地學習的方式相背離。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博物館館藏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客家服飾數字資源庫,積極吸收民間客家服飾收藏數字資源,提升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播性,適應抖音、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廣方式,打破客家服飾資源的區域限制,提高客家服飾文化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4]
(三)將客家文化學術研究與服飾設計、工藝、推廣實踐相結合,提高客家服飾研究與實踐的廣度和深度
伴隨著學術界傳統文化研究的熱潮,客家服飾文化也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學者從歷史學、藝術學到民族學、文學等跨學科多方位地對客家服飾進行研究。雖然各學者的研究豐富客家服飾研究的相關理論,也為客家服飾文化傳承提供了思路,但因各地區客家服飾除具有嶺南客家服飾文化特征的共性外,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致使客家服飾理論研究與具體設計、制作、推廣實踐還存在一定的脫節。將學術研究與客家服飾設計、制作、推廣實踐相結合,重復發揮共性和挖掘個性,先進的客家服飾文化研究理論指導設計、制作、推廣實踐,設計、制作、推廣實踐檢驗和豐富客家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相關理論研究,互助互進,進一步提高客家服飾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的廣度和深度。[5]
三、客家服飾創新設計方法
(一)客家服飾創新設計與文化傳承相融合
目前,很多客家服飾創新設計只注重款式造型的設計,忽略了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使得設計不文不類。客家服飾文化是客家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艱苦、樸素、實用是客家人民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客家服飾設計與制作的核心文化觀,在進行客家服飾創新設計過程中融入客家服飾文化,提升客家服飾作品的文化內涵,才推動客家服飾文化和服飾產品的影響力。
(二)客家服飾創新設計與工藝傳承相融合
客家服飾設計與工藝制作密不可分,客家服飾制作工藝承擔了客家服飾設計與成衣制作的雙重功能,很多客家婦女是客家服飾的設計師,也是工藝師。現代客家服飾創新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忽略了客家服飾的傳統制作工藝,致使客家款式設計止于花樣。在客家服飾創新設計中融入藍染、刺繡、釘墜、鏤空等傳統客家裝飾工藝,提升客家服飾作品的工藝呈現,豐富客家服飾創新設計的思路,保障客家服飾創新設計的作品的制作實踐。
(三)客家服飾創新設計與紋樣傳承相融合
服飾紋樣是服飾設計的主要元素之一,客家傳統服飾紋樣元素種類繁多,有鳳鳥、蝴蝶等動物紋樣,有牡丹花、石榴花等植物紋樣,有八仙、羅漢等人物紋樣,有長命富貴、吉祥平安等文字紋樣,還有各種幾何紋樣和物品紋樣。客家服飾創新設計并不是憑空創新的設計,而是吸收和保留大家熟知客家服飾紋樣等元素的再創新,將豐富多次的客家服飾紋樣融入現代客家服飾的創新設計中,豐富客家服飾創新設計元素和表現形式,提升客家服飾的認同感,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四)客家服飾創新設計與材質傳承相融合
材質是服裝設計的核心元素之一,客家服飾創新設計應充分了解客家傳統服飾主要材質及特點,依托傳統服飾材質優勢進行創新設計,更易被客家服飾喜愛者接受。苧麻布、葛布、棉布是客家傳統服飾的主要材質,其中苧麻布具有較好的吸水性、易干性,著于身上清爽涼滑,是夏季服裝的主要面料。客家服飾創新設計與材質傳承相融合,利用先進設計方法和智造工藝,推動客家傳統服飾材質的傳承,豐富客家服飾創新設計。
四、結束語
新時代嶺南客家服飾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傳承和發揚客家服飾文化迫在眉睫,政府、學校、行業協會、企業及客家人有效協同,積極建設客家服飾數字化資源,擴寬傳播渠道,有效推動客家服飾的發展和客家文化的傳承。客家服飾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選擇適合的設計方法,推動客家服飾綻放出絢麗奪目的時尚復古色彩,進一步提升客家服飾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桃莉.廣東客家傳統服飾藝術特征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7.
[2]張海華,周建新.多元情結:客家傳統服飾色彩探析[J].藝術研究,2011(01):1-3.
[3]肖安琪.贛南客家傳統女裝結構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4]鐘慶祿.客家服飾藝術研究與識別系統構建——讀評《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6(02):107-112.
[5]周建新.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