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芳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建設美麗鄉村成為農村建設的內動力,本文從沂蒙老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需求出發,對藝術創作的基礎條件和藝術創作的方法路徑展開分析,論述藝術創作的可行性。在把握藝術特征的同時,深刻體會實踐的功能與審美的關系,提煉革命老區鄉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美麗鄉村藝術創作力提升和審美文化創新發展的形式和內容。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和運用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來實現藝術創作的目的。
關鍵詞:沂蒙精神;美麗鄉村;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4-0-02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建設受到各級部門的關注,建設美麗鄉村成為鄉村建設的內動力,以地方傳統文化為基礎的美麗鄉村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沂蒙革命老區以強大的沂蒙精神鼓舞著沂蒙人,堅持文化認同,為文化傳播提供思想基礎,融入鄉村建設“美”的創作中,凝聚著勞動者的本質力量,逐步形成了美的產品,具備了審美的性質。美國人類學家弗蘭茲·博厄斯說“形式和實踐創造的活動是藝術的基本特征。”他所說的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某種特定的形式,正是人的某種需要向外形成審美目的的對象化,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構成了人類審美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藝術。[1]
一、藝術創作的基礎條件分析
美麗鄉村以“美”為研究對象,在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著“美”的創作,實現著具體的美或者抽象的美。兩戰圣地、紅色沂蒙。沂蒙老區作為文化圣地,以沂蒙精神這一強大的精神武器推動著各縣區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比如,坐落在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的九間棚精神,九間棚“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八字精神,為地方農村發展樹立了典型,在山區建設中樹起了一面旗幟。在實踐中進行沂蒙精神文化“美”的轉化。
從創作的條件來看,沂蒙革命老區作為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之一,“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等紅色案例,使“沂蒙精神”成為最典型的地方文化,沂蒙精神充分體現了崇高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道德要求。從另一層面上來看,孔子“登東山(蒙山)而小魯”之后,李白、杜甫寫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千古詩句,李白更是為蘭陵美酒佳肴而吸引,樂不思蜀,以至醉臥蘭陵“不知何處是他鄉”,醉出一段極致。創作于費縣的《沂蒙山小調》被廣為流傳。清代乾隆皇帝曾留下詩篇贊美“魯南古城秀,瑯琊圣賢多”,對沂蒙瑯琊一帶充滿溢美之詞。被譽為“智圣”的諸葛亮、書法上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等等,都誕生在沂蒙這一塊鐘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這一些便是最美的鄉村文化,無疑成為精神層面最典型的藝術創作的先決條件。
傳統手工藝作為革命老區勞動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也成為文化的一大亮點。郯城木旋玩具、瑯琊草編、臨沂褚莊泥塑、沂蒙香荷包、刺繡、剪紙、柳編等傳統技藝,在結構上體現了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注重人的主體性。藝術創作之美在于情與景的交融、心與物的交融、人與自然的交融。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角度進行理解,這是人與自然統一的體現,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和人與人的一體性。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從現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上來看,某些程度上“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2]
二、藝術創作的路徑分析
人的認識一般包括感性認識、知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由感性具體到知性抽象到理性具體的不斷反復的過程。在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對物質對象進行審美活動的創作,精神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具有超越性。以沂蒙老區鄉村振興動能轉換為背景進行革命老區地方特點和服務對象研究,是藝術創作的實踐活動。在設計思維的帶動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創作的路徑可理解為藝術創作者的設計技巧、創作技法、技術路線的應用,比如,藝術設計、美術繪畫、數字技術、多媒體展示等。在消費時代,人的審美訴求隨著社會生活感和社會審美訴求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藝術創作路徑也出現多元化。
以沂蒙精神革命紅色文化為出發點進行景觀創意設計的開發研究。以地方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元素為設計出發點,結合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美的規律打造美麗鄉村藝術特色化、品牌化,增加最美鄉村附加價值。文化創意產業向多元化、特色化、自然生態與民俗等文化相融合的方向發展。努力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元素,以鄉村質樸、自然、綠色、健康的理念進行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研究,為美麗鄉村藝術創作與審美文化表現提供張力。正確處理認知活動、倫理活動和審美活動的關系。
以沂蒙老區的鄉土民俗風情為出發點進行美麗鄉村審美文化基本取向研究。審美文化的當代特征呈現為一些流動的取向,這些基本取向可以概括為精神意趣上的世俗化、符號意指上的平面化、風格傾向上的新奇化、實踐目標上的娛樂化、外延范圍上的生活化。這些取向是多元的,又可以是立體的,為鄉村建設提供現代審美主導性服務。做好鄉村建設的藝術美和生態美長效戰略機制,開發自然、健康、綠色的特色建設項目,從視覺、文化、生理與心理的角度加以創造性的延展和應用,進一步適應社會變化和貼近市場的客觀需求,促進藝術設計與審美取向的緊密關系,使鄉村文化藝術形態的美通過全新的創意設計演繹出來,充分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服務自然。在基礎研究基礎上提煉革命老區鄉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3]
三、藝術創作效果評價分析
藝術創作的類型包括再現性藝術、表現性藝術和實驗性藝術,以沂蒙革命文化為背景進行藝術創作研究,融入中國藝術的創作精神。沂蒙老區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藝術創作,鄉村建設的美不美,離不開大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評價。設計元素的形式、質感、紋理、數量、編排是鄉村建設藝術創作的基本內容,在對稱與均衡、變化與統一、條理與反復、節奏與韻律中感受設計的規律和美感。
建立品牌營銷策略方案。樹立品牌觀念,提高品牌意識,以品牌文化進行包裝和視覺引導打開新市場,充分發揮品牌文化的傳播作用和重要影響,理解鄉村振興與社會發展、消費動力、持續需求相互聯系的觀點。掌握鄉村文化經營過程的實質,明確地方經濟與市場營銷、社會需求、審美文化、消費者心理之間的關系,重視藝術創作力在建設中的推動作用。郯城木旋玩具、瑯琊草編、臨沂褚莊泥塑、沂蒙香荷包、刺繡、剪紙、柳編等民間藝術形式,沂蒙紅色文化旅游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是品牌營銷策略的基礎,也是打造鄉村振興的先決條件。
建立美麗鄉村管理機制。加強現代藝術創作技術在美麗鄉村宣傳策略方面的研究,為鄉村建設的良好發展起到較強的保障和促進作用。充分發揮鄉村地方資源,通過墻體繪制,設計宣傳欄、構建文化家園等方式提高文化宣傳力度,目前,這些方案已經在實施,只是在“美”的標準要求下還尚有欠缺,在藝術創作的形式和技法方面需要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活動與豐富的社會關系相聯系,是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文化等多種要素關系的結果。
鄉村建設物質實踐活動,以地方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元素為設計出發點,打造鄉村建設的特色化、品牌化,增加最美鄉村附加價值。創新沂蒙老區鄉村文化藝術設計與審美文化的發展策略,研究沂蒙老區美麗鄉村文化創新發展的形式和內容;加強藝術呈現形式研究,重視藝術創作技術和成果轉化。美麗鄉村建設逐步發展為審美活動,在實踐創作中完成以審美需要和實用需要相結合,藝術創作的途徑方法逐步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研究藝術創作力提升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美]弗蘭茲·博厄斯著.原始藝術[M].金輝,譯.劉乃元,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2]張玉能.新實踐美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余虹.審美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