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
[摘要]統(tǒng)編版教材對習作訓練的設置是嚴謹而靈動的,教師不能單一地從習作教學的視角展開引領,而要遵循編者的用意進行設置,聚焦單元訓練要素,充分整合和運用單元的多維度素材,習得方法、運用方法,集單元之力引導學生將單元的寫作任務落到實處。習作教學中要彰顯范例價值,依托范文明晰說明性文本的特征;積極參與實踐,鏈接生活拓展說明性表達的素材;強化思維辨析,契合認知設置說明文寫作的框架;搭建互動平臺,積極評改,完善說明文寫作的方式。
[關鍵詞]統(tǒng)編版教材;習作教學;小學語文
統(tǒng)編版教材的習作訓練整體編排指向明顯,并在傳統(tǒng)設置理念下,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習作單元,旨在借助單元語文要素,比如整合“單元課文”“習作例文”“小試牛刀”等平臺,構建更具合力的習作指導系統(tǒng)。其中,五年級上冊就專門設置了說明文性質的習作單元,打破了說明文教學中一直存在的重讀輕寫的壁壘。教師以每個學段的具體學情為抓手,多方整合單元資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依托范文明晰文本的特征
(一)精準細讀,洞察精讀課文的表達奧秘
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中習作單元的兩篇精讀類文本《太陽》和《松鼠》,是樸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典型代表,無論是文本自身的表達特點,還是課后的習題設置,都具有濃郁的習作指導元素。教師要充分明晰這兩篇文本在單元中的定位,為最后的習作實踐奠定基礎。
先從《太陽》說起,此文語言精準、質樸,旨在凸顯太陽“大、熱、遠”的特征。前半部分多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展開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感受說明方法的運用效果,真正認識到只有運用適切的方法,才能將讀者并不熟悉的事物寫得通俗易懂,形成較強的說服力。這對于學生初步感知和把握說明性文本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再說《松鼠》,此文語言活潑形象,極富趣味。語文不能僅停留在文本信息上,而是要通過文本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習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構思,感受作者在整體表達時嚴謹?shù)倪壿嬓?、描寫的細致性、用詞的精準性。
有了這兩篇精讀類文本的支撐和鋪墊,學生對說明性文本就有了基本的了解,為學生進行說明文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二)多維鏈接,開掘習作例文的說明技巧
過往教材,習作例文在習作單元以附著的方式呈現(xiàn),統(tǒng)編版教材將其單列出來,成為習作單元的獨立模塊,可見其在習作單元中的價值。的確,習作例文一般并不是出自經典名篇,一般是同齡人的作品,與學生當下的認知實際相仿,是學生進行借鑒和參照的重要標準。
對比精讀類文本,習作例文在編排上增設了旁批,為學生的自主解讀和模仿提供了方法支撐。教學這個單元《鯨》和《風向袋的制作》兩篇習作例文時,教師要逐漸放手,鼓勵學生運用從這兩篇精讀課文中學習積累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重在認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辨析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并能夠從整體上進行回歸與思考。
二、鏈接生活拓展說明性表達的素材
(一)從生活入手,收集內化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睕]有了生活的浸潤,語文學習就如同沒有了源頭的活水。習作過程更是如此。生活是習作的源泉,任何一篇文本的形成,都不應該是憑空捏造出來的,都要與生活實踐相關。因此,在單元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去感知生活,借助觀察、調查、記錄等多種方式,從生活中獲取第一手創(chuàng)作素材。
(二)以表達入手,統(tǒng)合轉換素材
很多教師都有一個認知上的誤區(qū),即認為學生獲取了素材就能流暢地寫作了。事實上,從素材的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實踐動筆,兩者之間還有著大量的工作和思維的轉換要完成。很多學生掌握了一大堆的素材,卻始終無從下手,因此,教師需要在兩者之間設定相應的環(huán)節(jié)作為跳板和過渡。這就是統(tǒng)編版教材設置“初試身手”這一欄目的價值所在。這樣的設置和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感知自己在閱讀時的積累和收獲,而且便于學生在交流中的對比和理解,為完成整篇習作奠定基礎。
三、契合認知設置說明文寫作的框架
(一)依托文本范例,學習謀篇構思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文本的解讀不應該局限于文本的語言上,需要從整體角度洞察文本的內在結構,感知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巧妙和嚴謹。比如,在《鯨》一文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并針對每個板塊的內容,羅列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就此制作這篇文章的思維結構圖,將文本內容、寫作方法清晰而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洞察、羅列和繪制,契合了學生直觀性思維的特點,能讓學生對文本寫了什么、如何寫的、怎么進行詳略安排了然于胸,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表達素養(yǎng)。
(二)聚焦典型個例,習得構思方法
五年級學生不再以詞句、語段為訓練的重點,而要放眼于整篇課文的結構。因此,教師要從教材文本的范例中走出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而準確的意識和習慣。從選擇內容到順序呈現(xiàn),再到具體詳略安排,學生不僅對所描寫的事物有了更加深入而通透的了解,還清晰地設置了自己習作的內容結構和寫作思路。學生學習教材范本,進行合作探究,最后形成自己的設置意圖,引領著學生思維逐步走向細致和深入,保障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方向不跑偏、思維不散亂。
四、積極評改完善說明文寫作的方式
(一)依托編排用意,明晰評價標準
受傳統(tǒng)認知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都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教授新課的環(huán)節(jié)上,而忽略了評價和修改的作用。事實上,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了評價,學生就會逐步喪失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需要從單元習作的訓練目標、五年級學生具體的習作要求等方面,根據(jù)不同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一方面讓學生在構思和寫作時有參考標準;另一方面,為學生在寫作之后進行及時評價和修改提供依據(jù)。
教師的評價標準可以從三個方面設定:①能夠清晰而精準地介紹事物的特點;②能夠合理而規(guī)范地使用說明方法,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③能夠合理分段,在介紹事物特點時,做到清晰而有條理。有了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說明性文本的寫作要求就更加生動、明確,更加容易被學生儲存在思維意識之中,也更容易探尋文本內在的規(guī)律,從而逐步走向更高層級的境界,提升學生習作的整體性評價標準。
(二)設置層級互動,樹立寫作自信
習作的評改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可以是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自我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能夠充分而靈活地運用多種形式的評改活動,讓每個學生的習作都能成為被評改的對象,在不同維度、不同層級的互動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所寫文章的亮點,明晰自己應努力的方向,從而提升習作興趣。
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從小組成員的文章中選擇一個寫得最好的段落,并朗讀給其他學生聽,然后大家對照老師的評改標準評出星級,并說明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鼓勵小組成員將自己的習作分享給大家,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便于習作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既接受他人對自己習作的評價,也能夠將自己對他人習作的意見表達出來。教師要積極參與小組的交流與評改,對學生的評價和建議進行指導,并收集一些典型的問題和亮點,在小組合作評改之后,組織全班進行交流,提高全班學生的集體評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