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絳
[摘要]新課程改革發展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為學生的高效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小學數學教學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教師要充分注重從創新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能力;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創新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要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方向促進學生的可持續學習。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現狀
(一)教師教學觀念滯后
面對新課改的教學發展形勢,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融入新的教學理念,真正為學生的高效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目前,教師的教學觀念較保守,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意識,沒有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這些都會影響數學教學工作的質量。
(二)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師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在實際的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沒有及時地理解數學知識,而教師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方式疏導,造成學生學習的難點問題越來越多,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教學方式比較單調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創新應用。傳統單調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學生的學習,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教學中教師由于沒有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應用也比較單調,沒有從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方式,單一理論性的教學很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動手操作情境促進學生學習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及性格特點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操作學習的情境,將數學知識和操作學習情境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能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小學數學知識點比較豐富多樣,諸多知識點都和學生的生活有直接的聯系,教師要利用好數學教學素材和學生的生活素材,通過兩者的結合為學生創設操作情境,促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
在學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點內容時,學生在剛接觸這一知識點時,對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對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動手操作的實踐情境,為學生準備好相應的材料,讓學生操作。例如,為學生準備長度不同的小木棒,在將三角形的知識點引入后,讓學生動手操作并說明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的關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在這樣的操作情境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會高漲,教師通過將材料分發給小組成員,讓小組成員按照不同的小木棒長度拼接三角形,最后發現有的能夠順利地拼接完成,而有的沒有辦法完成。通過這樣的探究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只有兩條邊的和比第三條邊大時才能拼成三角形。在這一實踐動手操作情境當中,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明確的認識,在操作后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通過實踐學習教學概念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可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比較多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的需求及教學要求,為學生創設實踐動手活動,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數學概念及公式大多是抽象的,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難點,學生如果只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不僅效率低,也不利于可持續學習。所以教師要認識到實踐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述“角的初步認識”時,可讓學生通過找身邊的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各自的特征是什么?讓學生從實踐中認識到這是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這樣就能順勢找到角的判斷方法。
(三)在解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的內容比較多樣,教師在教授數學內容時,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科學設計具體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對所教授的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促進學生積極理解,這樣才能真正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教師通過解題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學會運用,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數學思維的運用,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
例如,數學教學中在涉及兩步計算加減法問題時,為能讓學生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問題分析能力;又如,上下車的問題,其中的數量關系的理解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扮演乘客,在到站的時候下車的人離開這一組,上車的人就坐到這組,通過生活化場景的運用,讓學生在操作中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再如,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學生對“長×寬=長方形面積”這一公式不是很理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將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接成大長方形,然后數出其面積大小,結合數的過程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明確數量關系,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有積極促進作用。
(四)注重學習體驗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教師在講述多邊形面積的內容時,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利用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推導公式,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選擇相應實踐操作素材時,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契合,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成就感,這樣才能為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打下基礎。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需要教師重視創新教學的理念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中提升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中元.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農家參謀,2019(21).
[2]葉建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9(18).
[3]許一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
[4]藺曉霞.淺析在小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
[5]錢敏皓.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