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一種“激發(fā)劑”。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興趣,就可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越濃,動機越大,學習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教師課堂教學,只有使學生產生興趣時,學生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真正開動腦筋去探索研究新知識。學生對某一學科有了興趣,就說明他對這一學科有了感情。一旦對某一學科入迷,就會以驚人的勤奮和毅力去學習。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把興趣比做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內在的興趣。有些學生成績很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學習不感性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很多的。一般情況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良好的開端
心理學認為,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引起學習動機的關鍵。布朗等的研究發(fā)現:凡是樹立了學習目標的學生,其學業(yè)成績較優(yōu)良,并且富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反之則學業(yè)成績不甚佳。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可以調動認識的內驅力。它來自學生本身對學習任務的一種追求,因而成為內部動力。教師的任務就在于運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內在動機。這種內在的動機調動水平越高,其強度越大,也就越持久。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對學習感性趣,就會帶來喜悅的情感體驗,就會克服各種困難去獲得成功。因此上課之初,教師應采取適當方式,利用學生求知的心理特點,根據教學要求,巧妙運用教材蘊藏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因素,使他們產生熾熱追求學習和涉取知識的期望心理。然后在這種精神振奮、注意集中、求知心切的狀態(tài)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的“輕”、“重”關系,抓住教材的關鍵點,選準“突破口”,運用步步深入,設置懸念,巧妙比喻,激發(fā)情趣等方法,進一步揭示課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聽課,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把握時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發(fā)問質疑,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內在動機的有效方法。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過程。設置“問題情境”,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帶著疑點去探索、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宋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育疑。有疑者都要無疑,到此方是進矣。”這就是說,要使學生有疑,教師必須設疑,教師要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富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中,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使他們產生欲說不能、欲罷不舍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把他們的注意、記憶、思維、興趣、動機、情感、意志都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有的放失的課堂提問
提問可以啟迪學生的思路,使其思維活躍,又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提問,應使各類學生的思維都顯現積極狀態(tài),給學生指示思維的方向和尋找問題的路徑,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必須使學生感到新穎,具有啟發(fā)性。提問應根據教材的具體特點進行,可靈活采用激發(fā)興趣法、設疑問難法、逐層深化法和總結歸納法等方法。
2.制造“不協調”,促使學生發(fā)問質疑
教師要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中制造“不協調”,就應該設疑。只有巧妙地設置疑點,引起學生的質難,才能促使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幫助他們提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來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歸納、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把知識納入他們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去。
3.充分運用“變式”
“變式”在教學中指的是教師通過變更對象的非本質特征的表現形式,變更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讓學生進行多方面思維,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應從多方面變換教材的圖形數式和思維的途徑,使學生從多方面去理解教材,抓住事物的本質,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變式”,可使學生加深對事物本質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并通過知識的轉化和組合,促使思維的變通性,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三、巧妙的結尾
課堂教學的結尾,應根據知識的系統性,承上啟下地提出問題,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更深的思考之中,達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特色,在學生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學生在課后情不自禁地去想問題、提問題、探討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結尾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提出新的懸念、激起新的疑問、引起學生的深思等方法。運用這種形式,目的是喚起學生的再思,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化為無限求知的精神力量,鼓勵學生不斷地探索追求。
課堂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必須要有熟練的教學藝術,要掌握學生心理活動形成的規(guī)律,認真總結教學實踐經驗,一定會摸索出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