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華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習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標:品味雪后奇景,反復誦讀,提高誦讀能力。
3.情感目標:探尋張岱的心靈世界: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教學重點:
探尋張岱的心靈世界,體味他深沉的故國情懷。
教學難點:
在賞景的基礎上探尋作者的心靈世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年六月二十四日,西湖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關于西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材料”中,西湖被描述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園”。的確如此,尤其對于明末杰出散文家張岱來說,西湖更是他棲息夢想的家園。他早年游歷于西湖,晚年寫有《湖心亭看雪》,收入他的作品集《陶庵夢憶》。為什么取名為夢憶呢?張岱在西湖邊究竟做了一個怎樣的使其念念不忘的夢?我們走進他的作品,開始“尋夢”之旅,或許能探尋到他的心靈世界。
二、整體閱讀,把握全篇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內容。
2、正音、解詞。
3、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作者往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
三、吟讀體悟,雪中尋夢
(一)朗讀描寫雪景的句子
1.讀出層次感。
2.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摹作者所見到的雪景。
(二)賞析寫全景的句子
1.生讀。這是作者從遠處著筆描寫的雪景,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意境?(參照:蒼茫、闊大、廣袤無邊、朦朧、縹緲、如夢如幻、如詩如畫)
2.請一生讀出這種意境美。(指導朗讀:輕柔、舒緩,讀出韻味。)
(三)品析描寫雪中景物的句子
作者從遠處著筆后變換視角,捕捉了幾個特寫鏡頭。我們讀一讀。你發現了作者寫景的獨特之處嗎?
1.先用換詞的方法來體味。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小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2.用刪字法比較讀一讀。去掉“與”“而已”讀一讀。(茫然與無奈)?
3.寫作視角也很獨特,你發現了嗎?
作者明明在舟中,怎么能說自己和舟子是“舟中人兩三粒”呢?
作者身在舟中,心高翔于天宇,俯瞰這西湖山水,自己也成了如畫的一景。
這就是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
(四)朗讀這兩句,讀出層次感,讀出一種蒼茫與無奈
小結:一筆一物,文字簡練樸素,內容卻生動而豐富,這種寫作手法叫白描。古典詩歌里經常用到,你能想起幾句嗎?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楊柳岸曉風殘月。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四、再讀全文,深層解夢
景由心生,張岱筆下的西湖雪景如夢如幻,源于西湖是他幾十年夢回的地方。
(一)我們再讀課文,讀出張岱看雪前后的心情變化
1.孤獨 ?(“獨往”與“舟中人兩三粒”)
2.驚喜(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強飲三大白,豪飲說明他心情愉悅。)
3.惆悵
(二)知人論世,了解背景資料
1.從《陶庵夢憶》可知此篇其實是憶湖心亭看雪,請閱讀背景資料:
2.從資料中可得知張岱有什么癡情癡心? ?(故國之思)
3.課文最后寫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試想一下,他聽到舟子的話心里會說什么呢?試著替他說出來。
4.亡國之傷在張岱的生命意識里是永遠的痛,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他的這種故國之思?
A(崇禎五年)明朝已亡,張岱卻不用清朝的紀年,可見他深沉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傷。
B(金陵客)是答非所問,還是作者有意為之?
金陵客的回答觸發了作者內心隱隱的傷痛,金陵是故國之都,故國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時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悲涼油然而生。
小結:張岱癡情于故國,明亡后不再做官,入山隱居。在日升月落,雨灑雪飄中追憶前朝往事,重溫故國繁華,寫下了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湖心亭看雪》一文中,那夢幻般的雪景里便有張岱的繁華舊夢,那亭上巧遇知音也已成為人生舊夢。
5.朗讀全文,再次體味張岱夢憶湖心亭看雪時的心情。
五、學以致用、創意表達
試用白描手法寫幾句詩意的話來描摹一下張岱。
示例:1、一衣一爐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廂偶遇一樽酒,一人癡對一湖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