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捷
案例背景:
美國學者埃里克·詹森(Eric Jensen)與黎安尼克爾森(LeAnn Nickelsen)提出,“深度學習”是指新內容或者新技能的獲得必須經過一步以上的學習,多層次的分析與加工,使得學生可以改變思想、控制力與行為方式,可以應用這些內容與技能。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提出: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力求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下面就以二年級剪紙課《剪剪美麗的花》為例進行分析
案例描述:
《剪剪美麗的花》是上教版小學美術第四冊第七單元“感受民間藝術”第二課《剪剪小窗花》的改編學習。本課通過在學習剪窗花的基礎上,以花朵的造型呈現作品。難點在于剪紙中花朵紋樣的設計以及如何使花瓣紋樣之間相互鏈接,呈現一朵完整的剪紙花。課上教師通過賞析、學生嘗試、自己思考嘗試等方法予以引領,突破難點,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剪紙藝術嗎?讓我們欣賞一段視頻
生: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有用刀刻的、有用剪刀剪得、還有用火燒的等等。
師:看看這兩個窗花你發現有何不同?
生:第一個窗花中間單獨一個圖形。第二個窗花是對稱圖形。
師:在窗花中我們把這種四面均衡對稱的形式稱為團花。
案例分析:
以視頻導入,讓學生感受到了剪紙藝術的源遠流長和剪紙藝術家對于剪紙的理解和制作剪紙的過程。知道它的流傳并非易事,然而,它卻可以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且代代承傳,千年不衰,其豐富多彩的內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片段二:
師:如何才能制作對稱的團花剪紙?
生:先折再剪。
……
師:花瓣形狀可以左右組合、還可以上下疊加組合,并且在花瓣之間添上線條紋樣作為花朵的花蕊,最后再給花瓣添上鏤空的紋樣。
案例分析:
此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發現團花的對稱特點由此了解了團花與其它窗花的制作方式不同。在觀察老師的剪紙后,學生通過嘗試繪制單片花瓣紋樣的方法,知道如何剪出一朵完整的花,通過教師一環接一環的問題下,學生知道利用不同花瓣形狀的組合、線條紋樣的添加等繪制出的美麗花朵。
案例分析:
學生在設計紋樣的過程中,因為缺乏經驗并不能及時發現錯誤的紋樣,甚至在重新制作時只是修改了部分紋樣,最終還是呈現失敗的作品。教師挑選了學生們容易犯錯的紋樣案例,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研究。同學們在知道錯誤的紋樣后,會更仔細、謹慎的尋找問題所在,避免了錯誤的發生,同時學生們探究學習的勁頭再次被調動起來,還積極提出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案例啟示:
1.領略民間藝術,感受傳統文化,培養興趣
在剪紙教學過程中,觀察、賞析是個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著心理活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如何制作剪紙前,更應該深刻的了解剪紙這個有著悠久文化的民間藝術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觀察賞析的同時感悟剪紙不同于繪畫的神奇魅力。當學生們看到視頻中的剪紙藝術家精心剪刻的團花打開的那一瞬間,都被眼前那精致復雜的團花所震驚,學生們懷著濃厚的興趣期待著教師為他們開啟通向剪紙藝術殿堂的大門。
2.教師引領學生對剪紙的探索,促進學生體驗深度學習
在以往的剪紙教學中,教師包攬了學生自己去實踐、去理解的過程。但是學生是否能理解剪紙的整個設計過程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在剪紙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看:讓學生們發現團花剪紙和其它剪紙的不同的所在。再讓學生找規律,學生們很快掌握了折紙的規律,發現折疊的次數的影響著花瓣的數量。最后進行思考:在繪畫紋樣時,讓學生自主嘗試如何才能剪出一朵完整且對稱的花。學生們通過錯誤的嘗試,發現剪出完整花朵的奧秘所在。整節課通過交流、探討、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答案,學生在驚喜中會認真觀察和思考,因此教師只需在教學中適時地啟發和指導,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團花剪紙的規律和設計花朵紋樣的方法。
3.遷移聯想,作品創作中啟發創意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引導學生探尋剪紙的方法,更要把創作的空間留給學生們。學生們在掌握了單獨的一朵花的剪紙方法后,他們很快就能剪出外形各異的花朵等,有雙層花瓣的、大小花瓣相間的等等。這時再要求學生“變魔術”,在這基礎上略加一些剪紙語言,如鏤空的花紋、線條紋樣的添加等,這樣學生們剪出來的花朵更加新穎。通過遷移聯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進行深度學習,為學生的創作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結論與思考:
《剪剪小窗花》這一課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體驗。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對比、開放性問題,發散學生的藝術思維,引導學生對剪紙的的方法與創作進行深度探討。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藝術思維能力都得到提升,達到深度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