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露/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1、“和易”
孔子在周游列國期間講經時,充分發揮了他對于“智、仁、勇”統一的“成人”教育觀的理解,他作為“和易”思想的積極實踐者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這樣的做法不僅滿足了平民能夠入學并接受到教育的愿望,同時還可以將受教育范圍擴大到一般的平民。如此一來便可使人重視到修身養性、主張自覺的修養德、追求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以達到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之目的。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并積極實踐學、思、行結合的教學觀。
2、現狀
但是現在的教學環境中,教學壓力讓部分教師無法做到“和易”教學。在《學記》里,筆者認為,可以將學習之路總結為此:入學知道——和易以思——教學相長——化民易俗。這樣的學習路線使“和易以思”成為由這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的求學之路必經的一段。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有其他除教學之外的事物使之分心,我們的課堂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呻其占畢”照本宣科,學生在課桌前仿似置身于“煙霧繚繞”的意境中,不知老師所講是何物的“可悲”情況。課前——課上——課下的這一系列的本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此時也只是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
“學”字,是商代學校的名稱。“學”字的寫法,由簡單到復雜:從爻——學,不僅表明了文字結構的變化,而且反映了教與活動內容的演進。段玉裁在(說文解字》學字注里說:“古之制字,作教,從教,主于覺人。秦以來,去文作學,主于自覺。學記之文,學、教分列。”在《學記》中,把“教”與“學”分開列舉:上學謂教,下學謂學”。而學就是一個有所覺悟的過程。
1、現狀
在現代教育過程中,學這一活動的主體基本由學生擔任,但在實際的覺悟過程中,學生并沒有踐行先自學后覺悟的學習過程。老師如何教授,學生直接接受知識老師所教知識,使得學習這個過程變得缺乏新意。正是有部分學校看到了學生覺悟過程中出現的這種情況,杜郎口中學提出并實踐學生自主參與的“三三六”自學學習模式和“10 + 35”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并因此成為初中教學改革的成功典型。一時間,各地中小學爭先恐后地到杜郎口中學學習經驗,紛紛向“杜郎口”看齊。截至十年前,杜郎口中學接待的全國 30 個省市的專家、領導、教師達19 萬人次。杜郎口中學被教育界一再追捧,并為全國很多學校所效仿的教育現象,被稱為“杜郎口現象”。這種自主學習模式表現為“教為主、學為主體、師生互動、共同發展”。這種看似完全實踐了新課標的教學模式,使失去活力學校重新活了起來,其重要的意義在于,當時正是新課程改革探索期,該模式也確實為基礎教育樹立了榜樣。盡管不少媒體對“杜郎口模式”進行大肆宣傳和評論,甚至夸大其教學模式是如何之好,但仍有部分研究者辯證地分析了這一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杜郎口模式”依舊存在學生個體學習得不到保障、學生搜集學習資源能力不足、時間分配方法不適合等不足。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如何能夠權衡一個相較來說比較合適的點呢?或許,古代的教育思想能夠給予我們些許養分。
“和易以思”出自我國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學記》中“善喻”的論述。它是關于促進師與生、教與學關系的和諧,促進學生發展、變化的教育思想。《學記》不僅提出了“和易教育思想”,而且還描述了“和易以思”的課堂教學策略。
在先秦典籍中,有不少有關中庸思想的論述 《中庸》中,子思對“中”作了這樣的解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另據王夫之《說文廣義》卷二:“中,本訓云:和也”。由此可知,中即是中和,子思認為“中”是當人們自身喜怒哀樂的感情還沒有表露出來時,內心那種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態度,“和”是人們喜怒哀樂符合常理法度,情感中正和諧的狀態。此外,宋代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認為不偏于一方就叫中。朱熹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指出“中”實際上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能過(過分),也不能不及(達不到)。根據典籍可知,中即是中和之意,當人們自身情緒還沒有顯露之時,內心那種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態度即是子思認為“中”,“和”顯示的則是人們情緒常理法度,情感中正和諧的態度。此外,宋代理學家程頤還指出:“不偏之謂中”認為不偏于一方就叫中。朱熹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指出“中”實際上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能過(過分),也不能不及(達不到)。而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說:“不偏于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廟一篇,開始時只說一個道理,中間分散為萬般事物,最后又匯歸到一個道理上。而這個道理的最終落腳點就是“和”。
從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中”包含著三層意義:一指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二指適宜、合適、合乎標準,恰到好處;三是指內心中正和諧的境界。解釋了“中”,我們再來品“庸”的含義,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庸者,用也”。“用”就是實踐,就是把握紛繁復雜的事物的度,并把這個度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爾雅·釋詁上》:“庸,常也。”這是將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使用的道認為是“庸”。北宋程頤說:“不易之謂庸。認為不改變常規叫庸。南宋朱熹說:“庸,平常也”認為庸就是平常之道。由此可以發現,“庸”也有平常的意思。在現在人部分人看來,“中庸”之道是一種沒有能力而產生的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但在筆者認為,“中庸”不僅不是一種消極避世,反而是一種具有思辨并積極地處世之道。“中庸”的本質內涵講求中正和諧。這種思想與《學記》中“和易以思”的態度有互相交織的方面。將古代的思想放置現代的教育方面也會結出碰撞出新的火花。
1、對教師的養分——把握“度”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也是“和易來思”中思的引導者,筆者認為這里“思”是一條道路。教師要想做好主導者這一身份,首先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有較強的教學目的,教學的有效性這體現著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意味著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所謂高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大力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這一點需要教師不可有過急的“求成心”。
第二,有效教學是主體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互動行為的展現。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教師主導地教、用心的教。學生主動地學,教師才能有“講勁”、學生有“聽勁”,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建成及發展。教學過程中,尤其應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差異性。尊重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相互交往合作的基礎上獲得自主發展,有利于核心素養的養成。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互動合作的過程。在“和易為思”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知識信息互通。
第三,“和”這一狀態能最優能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和諧愉悅的全面參與課堂,只有激發師生的教學動機,調動師生的求學動機。“教與學”在和易思想下才能夠最大程度的達到思。
2、對學生的滋養——掌握“度”
學生是教與學活動中“學”的踐行者,在“和易思”的思想影響下,學生想要做好“學”的踐行者,筆者認為學生需要“和”的積極指引。一方面學生需要清楚認識到自己在教與學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古人言語,學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覺人,使人有所覺悟;一層是自覺,也就是自己覺悟。這兩層含義,用主觀與客觀來分,許是自覺或說主觀方面更為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為了使自己“自覺”而失度,亦不可是自己不及度。首先,“道而弗牽則和”。教師引導學生自覺學習而不是強拉學生消極學習,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跟著教師學習,變“逼我學”為“想要學”。
學生在可在課下做好預習工作,做到心中有明白、心中存疑的“和”,在課堂上教師靈活運用提問、演示、討論等教學方法,采生動幽默的語言、有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這樣就會帶給學生美妙愉悅的享受,使學生享受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積極互動,教師在課堂互動當中及時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鼓勵。這樣所營造出來的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學生能夠又輕松又愉快的心情去上課,而不是帶有“赴刑場”的悲壯感。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這樣更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才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喜愛。這樣“和易以思”的課堂才能最大程度被開發。
3、師生共建“和易”課堂
在中國古代的教學中有“和易以思”的教學思想,在西方也有有著與之相似的思想——“產婆術”。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法能夠引領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引導對方排除問題中非本質的成分,最終向本質邁進。更重要的是,他也是一種啟發式教學。“強而弗抑”謂之思,這里,易的意思是“勉強”“盡力”。所謂“抑”,即抑制、壓抑、壓制。從教學上說,“強”代表著適當的目標要求和適量的學習負擔,“抑”則表示因目標過高或學習負擔過重而產生的沉重心理壓力和生理疲勞。這樣的教學是萬不可取的。但在“和易以思”下,筆者認為,這里的“強”有了新的定義——鼓勵。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而不著急直接說答案,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產婆術”中同樣強調以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而非將最終的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面對談話者的求知欲望以及困惑,他也同樣提倡不給予現成的知識或答案,而是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互動的方式或是以談話形式來引導學生從知其不知到知其所知。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調動了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分析、推理和歸納能力得以逐漸提高。使得學生能夠主動投身于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如此一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自覺地接受了教師所要傳播的知識或思想,而且自己的認知遷移能力也得以提升。不論是“和易”還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都是在教師教和學生的學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學記》里闡述了一個教與學的途徑——“和易以思”。但筆者更傾向于“和易為思。這里的“為”表達的是一種目的和最終的歸屬感。無論是“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還是蘇格拉底所提倡的啟發式教學,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落腳點,那就是“思”。這里的思就是一種由教師指引的道路,以教學與學習中尋求較好的均衡點。在以古代教學思想為基礎,加以現代教育理念會形成一個出新的教與學的教學理念。教師與學生共同把握自己的“中和”與度,必能使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