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長沙幼兒師范學校
自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后,“互聯網+”這一觀念便在社會各領域進行著持續的嘗試與融合。在當下社會,互聯網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與互聯網相聯系,并且這種聯系正向著不斷強化的方向發展。在教育領域中各級各類學校都積極強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中等職業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互聯網具有兩面性,中等職業教育又有其特殊性的緣故,我們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中職教師困于技術,此處的“困于”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被動的人文之困”,一層是“主動的技術實施之困”。
“被動的人文之困”是指技術與人文關懷之間的沖突,限制了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技術的運用將教師束縛在電腦、手機等技術設備之旁,將教師置于缺乏特殊性的同一培訓之下,忽視對教師作為獨特個體的人文關照。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教師培訓從線下走向了線下線上相結合,線上培訓逐步增多的趨勢。這一趨勢在現實運用中存在兩點難以克服的弊端,其一,中職教師線上培訓缺乏特殊性。線上培訓雖內容豐富,但缺乏前期對培訓對象(包括不同類型的參培教師)實際情況的考察,加之很多培訓課程在設計培訓內容時其預設對象更多的是普通中學教師,而非中職教師,因而有些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中職教師的實際需求,以至出現培訓對象(包括不同類型的參培教師)開著電腦、手機刷培訓時長,卻在做著其他事情的消極現象。“動機的基礎是人的需要”[1],若要教師認真進行線上培訓,那么培訓內容必須能夠滿足培訓對象的某種內在需要,然而線上培訓的同一內容卻忽視了中職教師個體的特殊需求,未將教師作為獨特的人來看待,壓制了其特殊性。其二,線上培訓增加教師隱性工作量。在進行線下培訓時當培訓時間與教師工作時間相沖突時,兩者可以進行良好協調在教師工作總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完成培訓。可是線上培訓則不同,線上培訓是在教師原工作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再次附加上的工作量,要求教師自己想辦法,擠壓休息時間進行培訓,如此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加之前文所述,線上培訓內容不能很好的關照中職教師的特殊需求,若此時中職教師想要額外自學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內容,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閑暇教育的觀點自被提出起便受到了廣泛關注,它強調教育對象的自愿性與教育過程的愉悅性,本質是“造就占有自由時間的主體”[2],基于此有研究者研究認為閑暇教育有助于教師自主專業發展及素養的提升,有助于教師生活質量的提高及人格的完善……[3]閑暇教育既關注到教師作為一個“職業人”的存在,也關注到教師作為一個“自然人”的存在,體現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然而技術的廣泛運用,侵占了教師進行閑暇教育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將教師長時間的捆綁于工作之中,忽視了教師作為“自然人”的發展需求,從這一方面來講,技術的運用使教師被動的受困其中,造成了對教師人文關懷的缺失。
“主動的技術實施之困”是指中職教師有將技術積極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心向,但由于諸多客觀原因導致信息技術的運用難以落實的情形。這里所提到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沒有形成技術開發共同體。此處所談的技術開發共同體是指由教師與教師組成的團體,他們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技術開發適用于不同中職課程的信息資源(如微課、慕課等)而在成員之間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4]中職課程與普通中學課程設置存在較大區別,然而當前網絡中可以直接運用到教學中的資源更多適用于普通中學課程,絕大部分中職課程只能搜索到少量適用資源,這意味著中職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創造力,自主開發教學信息資源。然而成體系的微課、慕課的開發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僅靠某位教師的一人之力難以實現,需要依托一個團體,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有效開發出具有普適性的教學信息資源,可是當前情形卻是絕大部分中職學校還未形成有效的技術開發共同體,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其二,師——師之間在技術運用上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在教育活動中信息技術除應用于教學環節外,也可用于班級管理,然而其在班級管理方面能否產生積極效用則取決于其在運用環節是否具有一致性與連貫性。以班級優化大師這一APP為例進行解釋說明,班級優化大師這一軟件可以通過記錄學生日常生活表現、課堂表現等內容自動生成對學生的量化評價,便于學生一目了然的了解自己一學期的具體表現,然而自動生成的量化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依賴于不同課堂上每位教師對學生每一節課的及時評價。這意味著如果有一部分教師不使用這一軟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準確的評價將導致結果的片面性與不準確性。而當前絕大部分中職教師在技術運用上還沒有形成一致性與連貫性,以致明知有些技術有利于教學與管理卻難以加以使用的局面的產生。這些最終都導致了中職教師在技術使用上陷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曾有學者描述過未來教學活動的場景,其認為“未來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將圍繞互聯網進行,教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線下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5]這一場景目前已在部分學校成為現實,然而在中職學校可能還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實現,這是由我國中職生的現存特點所決定的。當前我國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在生源質量上存在很大區別,中考過后分數高的學生普遍選擇普高,并且存在能上普高絕不上職高的情形,換言之即職業高中的學生是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初中階段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多取決于學習的主動性與自制力,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中職生具有主動性與自制力弱的特點。
據諸多中職一線教師反映,他們曾頻繁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但課前檢查時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完成了預習任務,為保障教學效果,他們不得不將課前預習的任務放到了課堂開始的前幾分鐘。這一現象再次證明絕大部分中職生確實存在學習主動性弱的特點。然而教學活動中技術的運用期望實現的效果是“線下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比如翻轉課堂的實施,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上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拓展與答疑,這些都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主動性才能實現,而這卻是中職生所欠缺的。此外,在中職學校還普遍存在家長主動要求教師沒收學生手機的現象,原因在于家長認為學生不能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影響休息與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職生存在自制力弱的問題。當前很多普通高中嘗試的手機、平板、筆記本等電子產品進課堂的教學方式在中職學校也難以推行,原因正是由于絕大部分中職生自制力較弱,在電子產品聯網的情況下,他們很有可能不自覺地翻閱、瀏覽與課堂無關的內容,從而游離于課堂,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整體而言,并不是所有現下流行的技術手段都適用于中等職業學校,它們可能與學生自身特點之間存在沖突。
課堂中技術運用的“形式化”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具有一些普遍性的表征形式,中職學校也不例外。這些“形式化”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新瓶裝舊酒”的現象。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于教師的PPT課件中,在信息技術還未普遍進入課堂前,教師教學內容以書本為依托,學生依循書本跟隨教師的講課進度,而當多媒體廣泛普及后,教師教學內容便以PPT為依托,這在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上是一個進步,可是有些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卻陷入了一個“新瓶裝舊酒”的誤區,即在PPT的設計制作上基本沒有對PPT的內容進行深入加工與調整,而是將書本內容照搬至PPT里,以致信息技術的運用價值僅體現于將紙質教材變為電子教材,學生由看課本變為看PPT。其二,課堂變炫技場的現象。什么樣的課算“好課”?專家、教研員、一線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對于好課的認識不同,[6]但歸根結底都認為好課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學生能夠理解并獲得發展的課,所以一堂課是否需要使用信息化技術,使用多少信息技術并不是評價一堂課是否為好課的硬性標準,然而在“互聯網+”的熱浪影響下,有些教師錯誤地以為多用信息技術的課才是好課,所以在有些中職課堂上存在信息技術扎堆的現象,比如在PPT中使用過量的圖片、視頻、動畫功能;原本可以在備課階段并入課件的內容卻非要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投屏等,這些過多的可有可無的信息技術不僅容易耽誤課堂時間、模糊重難點,還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阻斷學生思考的連續性。
課堂上這些流于形式的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對技術運用的錯誤理解與盲目追求,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學生發展,而不是教師的自我表演,所以在廣泛呼吁信息化手段進課堂的現實情境下,中職教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教育對象選擇適合、適量的信息技術以幫助其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獲得發展。
信息技術的的廣泛推行是時勢所趨,積極探索其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融合將有利于提高中職教育的教育教學效果,帶給學生不同的課堂體驗,整體而言利大于弊、優勢明顯。但我們在技術的運用過程中仍要冷靜分析其對中職教師、中職生的適用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技術更好的服務于教育,服務于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