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梅/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著名學者錢理群指出,“‘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文學經典作品是經過了歷史長河考驗的民族文化的結晶,是當代大學生獲取精神養料的重要媒介。文學經典閱讀對于大學生個人素養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筆者以本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問卷,對本校的在讀本科生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共發放問卷220份,文科和理工科各110份,回收208份,其中有效問卷184份。在有效樣本中,文科占43%,理工科占57%。問卷共12道問題,包括受訪對象的基本信息、閱讀量、閱讀偏好、閱讀深度、閱讀途徑、閱讀態度等。通過定量的方式收集數據,運用EXCEL軟件對相關定量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呈現出以下特點:
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總量少,48%的學生一學期能夠讀1—3本書,28%的學生一學期能夠讀3—5本書。文科生的閱讀量稍稍高于理工科。但差別不大。總體而言,學生的文學經典閱讀總量明顯不足。文科生的閱讀量稍稍高于理工科,但差別不大。在閱讀偏好上,47%的學生更傾向閱讀中國近代的經典名著,傾向閱讀中國古代、西方經典的分別占21%、18%。相對于中國近代的經典名著而言,學生對閱讀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的積極性偏低。
在電子閱讀盛行的今天,大家的閱讀途徑、閱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能夠通過圖書館、他人借閱,也能通過網絡進行閱讀,不僅能看紙質書,還能在網上看電子書、聽書。調查發現,有11%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閱讀,30%的學生通過到圖書館借閱進行閱讀,42%的學生通過購買紙質書進行閱讀。相較于網上的電子閱讀,學生們更偏好購買或向圖書館、他人借閱紙質書進行閱讀,網上閱讀的興趣并不高。
學生廣泛認同文學經典的價值,8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閱讀文學經典書籍,僅有8%的學生認為沒必要閱讀文學經典書籍。由此可見,學生普遍認可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其中,文科生的認可度要高于理工科學生。另外,45%的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量比較滿意,43%的學生“比較不滿意”,呈現出“兩極化”現象。相較于理工科學生,文科生更加不滿意自己的閱讀現狀,意識到閱讀情況有待加強。但是,這與大學生的實際行動是相背離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并不統一。雖然普遍認可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付諸實踐。
對于儒家經典四書五經,71%的學生只讀過課本節選的部分內容,僅有3%的學生全部讀過。可見,大學生對四書五經的通讀率普遍較低,對四書五經的閱讀主要是通過課本,內容也局限于課本上的節選部分,完整、深入地閱讀四書五經的學生少之又少。
對于中國先秦諸子散文如《老子》《莊子》《荀子》等,64%的學生只讀過課本節選的部分內容,僅有2%的學生全部讀過。大學生對先秦諸子散文的閱讀,主要仍然是通過課本,內容也局限于課本上的節選部分,這一點同四書五經一樣。
對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46%的學生只讀過課本上的節選部分內容,40%的學生完整地讀過其中幾本。與四書五經、先秦諸子散文相比,四大名著的通讀率最高,對其閱讀也不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
通過對比四書五經、先秦諸子散文、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我們發現,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通讀率很低,僅有5%的人全部讀過四大名著,3%的人全部讀過四書五經,2%的人全部讀過先秦諸子散文。在這些典籍中,相對而言,閱讀情況最好的是四大名著,有40%的人完整地閱讀過其中幾本。其次是先秦諸子散文。閱讀情況最差的是四書五經,71%的學生只讀過課本節選的部分內容。
大家閱讀四書五經的熱情不高,這應該與其語言形式有很大關系。相較于白話文的四大名著,先秦諸子散文、四書五經都是文言文,語言更加晦澀難懂。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完整、深入地閱讀以上典籍的學生少之又少,可見,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顯現出碎片化、淺閱讀的特點,閱讀深度有待提高。
在文學經典閱讀教學中,閱讀文本之前,教師要充分講解文本的背景知識,可以講解一些名人軼事吸引學生,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視資源,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文本。閱讀文本時,教師要帶著感情示范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分小組朗讀,利用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改變過去淺嘗輒止的閱讀方式,帶著感情反復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身處地融入到文本中,拉近與文本的距離,進而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思考、多角度思考,拓展閱讀深度,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料。在閱讀過程中,承認個體差異,選擇文本時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根據調查發現,有35%的學生認為影響閱讀文學經典書籍的障礙是沒有時間,31%的學生認為不知道閱讀哪些書籍。古籍浩如煙海,大學生不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沒能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書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制訂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經典閱讀書目,選取一些權威性的版本推薦給學生。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課下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撰寫讀書札記,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讀書感悟。通過教師的課堂指導,進一步提高閱讀體驗,切實提升閱讀質量,真正起到指引作用。
教師線上可以借助網絡和新媒體技術,進行文學經典閱讀的傳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和分享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固定時間向學生推送權威書目導讀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潤物無聲般影響學生認知,引導學生愛上閱讀。要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及時回復學生留言,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下舉辦各類經典誦讀比賽、話劇比賽等活動,線上進行投票評選。線下開展“閱讀之星”等評選活動,線上分享交流閱讀體會,使學生的參與感大大提升,真正為學生提供形式新穎,迅速有效的閱讀服務。
文學經典閱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對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觀念及效果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繼承創新有著重要影響。在文學經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擔負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充分認識文學經典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推動閱讀教育工作的創新與提升,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滿足學生閱讀需求,提升學生閱讀質量,讓學生在閱讀中與古代先賢對話,啟迪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揚主旋律和傳播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進一步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