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遼寧財貿學院
如今,新時代的大學生往往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大大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而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強調學生所占據的主體地位,并在承認學生地位的基礎上充分地理解,關心和尊重學生。以人為本原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積極落實以人為本,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階層和心理特點,在科學發展觀的影響之下,培養出更加有利于社會的人才。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身上肩負著偉大的使命以及遠大的理想,可以說高校大學生的發展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建設和發展。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對于世界以及事物的變化能夠有正確的理解與認知,培養自身積極的生活學習態度,才能夠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進而促進國家的未來建設。當前社會的發展較快,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無論是社會價值還是文化發展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更加應該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夠引導學生正確道德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正式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生活學習的方式,作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人群,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廣泛運用的一種技術。在網絡時代中,人們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更多了,處理信息的方式也逐漸變得快速化和即時化。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不合理的甚至是偏激的情緒和思想,對于其之后的學習發展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好奇與嘗試的心理,這也是其成為網絡技術主要使用者的原因之一。在網絡環境下,高校的大學生能夠獲得信息選擇的主動權,通過信息網絡技術能夠有效地拓寬自己的視野,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較少,在面對一些錯誤以及歪曲的信息時并不能夠對其進行分辨,有的甚至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形成偏激的思想意識,迷失發展的方向,進而做出不利于自身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的行為。堅持以人為本就能夠將學生作為學習教育的主體,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正確思想的形成。
所謂以人為本,重點就是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況并實施教學,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第一個體現就是教育人性化。這要求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個教育的合作者以及引導者,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同時增進對其的理解與關心。
教育的本體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身份與教學之間的關注上,教師應該總結之前思想政治教學的經驗以及不足的地方,意識到教育活動的雙主體性,即教育者以及受教者在思政課堂中同屬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接收和學習的質量并不只在于外部的教化,更多是還需要教師對于內動力進行引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實現自我補充和自我教育。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從而引導其樹立遠大的理想,從而積極地生活,為社會做出貢獻。當教育過程中遭遇困難時,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主動走近學生,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把握他的思想狀態以及生活學習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才能夠提升教育的質量。
教育的生活性主要指的是高校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為大學生創建一個優良的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健康的心理環境,增加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提升學生在生活方面的體驗,從而優化其精神狀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體現出了教育的實效性,要求高校教師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從自身做起,落實教育的效果。同時還啟發教師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創新自己的教育途徑和形式,做到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
教育者和受教者是教學課堂中最基本的兩個元素,兩者的相互促進和配合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教育結構。一般來說,教學結構主要分為主體中心模式以及客體中心模式兩種,然而通過實際的檢驗可以知道,兩種模式都存在嚴重的缺陷與弊端,最為科學合理的就是符合以人為本理念的雙主體教育模式。雙主體教育模式中將教育者以及受教者都看做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尤其重視受教者的主體地位,因為他們不僅是接受教學者的教育過程,同時是實現自我教育的施教者。也就是說,雙主體教育模式能夠實現教育者以及受教者身份的轉換,從而實現自我的提升。教育者在這種模式中主要發揮引導的作用,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相互影響。以人為本就是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自我價值的探討和追尋。教師應該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了解與交流,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層次發展。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于注重教學的理論性、規范性和灌輸性,學生對于教學的體驗僅限于知識的死記硬背以及對期末測試的應付,完全無法對其產生興趣,對知識的理解也只限于表面。這樣的學習體驗會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排斥,對其形成刻板教條、生硬枯燥的刻板印象,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想突破當前教育的困境,就應該改變純理論教學的模式,將其轉變為務實教育,引導學生從抽象孔洞走向具體務實。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應該增加案例教學的形式,針對社會熱點新聞以及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并對其進行深度剖析,探究其社會背景以及形成原因,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增進學生對于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教學的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現在獲取信息以及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多,教師不再占據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知識壟斷地位,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應該轉變傳統的思想,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爭取建立一種師生平等、民主探討的健康發展模式,這樣的學習氛圍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應該做到保持對老師的尊重以及生活中的謙虛態度,而教師則應該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進行深入地探究,以一種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
綜上所述,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實施雙主體教育模式、轉變務實教育模式以及促進師生平等模式發展等策略創新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才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