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玉
摘 要:文學作品中體現人物形象語言個性的對話、心理獨白的研究是解讀作家寫作風格、性格的手段。研究文學形象個性化詞匯和語法手段,并且準確翻譯,直接影響著讀者在譯文中對人物及作家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在翻譯時要注意與人物的生活習慣、性格、內心情感世界相吻合的原則。
關鍵詞:人物形象;語言個性;翻譯;《童年》
人本中心的語言學框架內,繼性別語言學、交際和社會語言學之后與年齡有關的語言學也在不斷發展。“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和“語言個性”是兩個相關聯的概念,作家往往會通過人物形象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其性格特點、心理活動、環境的影響等,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由譯者對人物語言的處理得當與否決定著原著的藝術風格是否可以準確地在譯文中體現出來[1]。
一、相關概念
在言語層面上通過文學形象可以展現該民族語言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特點,如:豐富多彩的短語、隱喻等。蘇聯文藝學家金茲伯格認為,文學形象是被定義為“連續出現或被提及的角色”;他的言語、行為、外貌特征、內心狀態、與之相關的事件以及作者的分析。將作品中人物作為語言個性進行研究是合理的,因為文學作品中真正的語言個性是作者本身,而不是他筆下的人物。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個性是一個整體,由其使用的文本和作者刻畫人物語言風格所進行的敘事片段組成。
在分析語言結構層時,要考慮到以下因素:人物詞匯庫的數量和性質方面、詞匯的主題成分、標準語和方言的比例、外來語和俄語詞匯的比例、多義詞含義的使用程度、豐富的同義詞等。作品人物的語言個性結構在主人公的話語中清晰可見,它具有自己的規范、規則、言語形成的趨勢,根據主人公的社會、情感、心理和其他特征來組織陳述語言的原則。主人公的話語分為兩類: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外部言語分為獨白和對話,是發聲的被領會的言語,主要用于“為他人”的目的,讓他人感知和理解的言語。內部言語是“無聲的語言表達,在心里完成的思維操作”,接近于思維,是思維的形式之一。在人物個性化語言的翻譯過程中如果譯文忠實地再現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即成功體現人物個性,讀者通過深刻感受到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從而更好地感悟作品的精神內涵。
二、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童年》中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語言個性的翻譯研究
《童年》是列夫·托爾斯泰成名的自傳體中篇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名為伊樂倩耶夫的小男孩。本文主要以兒童言語特有的個性化詞匯和語法手段進行研究。對伊爾倩耶夫所使用的詞匯群進行分析,發現他不僅對家庭其他成員,而且對自己的老師、家教都具有很強的依戀性。男孩珍視自己的家園及家園周圍的環境。伊爾倩耶夫在自己的言語中經常使用服飾的名稱,他不僅關注貴族階層的服飾,也關注仆人和農民的服飾。這表明男孩幾乎不去深入思考不同階層的用品的差別,他對周圍的所有人都感興趣。孩子言語中有很多服飾名稱,表明他對某些人服飾進行了細致的觀察。...противный человек!И халат,и шапочка,и кисточка-какие противные他自己也喜歡穿著時髦,希望看上去和成年人一樣,所以他非常討厭蝴蝶結的鞋子,喜歡祖母的莫斯科風格的服裝,因為他認為帶著綁褲帶的褲腿是真正的褲子。
小男孩熱愛大自然、動物、昆蟲、鳥類,因此在他的語言中有很多與“自然”主題群相關的詞匯。與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相關的詞匯,包括家庭、死亡、疾病、社會活動、宗教等方面。正是這個主題群揭示了一個不斷觀察周圍人的小男孩的深層次的個性,小男孩不僅分析他的所見,而且還試圖弄清楚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感受。
小男孩伊爾倩耶夫的語言個性的語法庫和特點是僅屬于其語言特有的少量語言手段。從詞法學的角度來看,男孩的語言中使用了所有的詞類及其各種形式,對于任何一個操該語言者來說都具有典型性。但是,在伊爾倩耶夫的語言中,會有更多的名詞和形容詞,而對于操該語言的成年人來說,動詞會占優勢。這是因為兒童僅在事物及其顯著的特征幫助下剛剛開始認知周圍的世界。
在句法層面上,盡管兒童的世界觀多半是以“成人語言”來傳遞,但文本具有許多兒童言語固有的特征。因此,對于伊爾倩耶夫的講話,各種結構語義類型的句子都是具有鮮明的特征,如:疑問句、感嘆詞、復合句、帶省略號的句子。
小說《童年》的開篇就讓人產生各種感覺的分裂,各種矛盾紛紛浮出水面,從而在復雜的句法系統的基礎上為俄羅斯文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分析體系。出現大量的從句、形動詞和副動詞短語,它們彼此滲透、細節化、相互比較。還應該指出的是,小男孩伊爾倩耶夫常常是草草結束自己的表達,言語中透著害羞,而內心的獨白卻是更鮮明、更豐富、更富有情感。
認知語言水平中最引人注目的組成部分是觀念,其中分出五類顯示伊爾倩耶夫性格的形成以及他對新知識的渴望:(1)由男孩的情感組成;(2)影響主人公個性形成和發展;(3)確定小男孩性格特點;(4)體現孩子所形成的道德價值觀;(5)反映孩子關于虛無的見解。與此同時,作為意識的一部分,“過渡語言”的成分也反映了主人公的世界圖景。過渡語言是由孩子在經歷過緊張的心情后,并提升了這種敏感性,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例如:《Я сказал ему,что плачу оттого,что видел дурной сон–будто maman умерла и ее несут хоронить.Все это я выдумал…》[3](“我告訴他我在哭是因為我做一個不好的夢:好像是馬曼死了,她被送去埋葬。所有這一切是我杜撰的……”)。
從動機的角度對言語意圖進行分析表明,男孩想去交流,也需要交流,他所有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交流。小男孩使用諸如引起別人注意的話語(刺激)言語意圖;互動的言語意圖;通知性的言語意圖;情感評價的言語意圖;常規(禮節)的言語意圖。小男孩言語中的主人公是最常使用通知性和情感評價的言語意圖。
動機層面還包括語言個性所運用的先例文本。先例文本通過兩種方式運用到該小說中,即:(1)通過男孩的言語呈現所閱讀的文學作品的名稱;(2)通過提及童話和文學作品主人公的名字。小說《童年》中列舉了一些文學作品和雜志的名稱,這些不僅是主人公閱讀過。男孩能夠回憶起并復述的一些作家的名字和雜志的名字,這說明他有寬闊的視野,受過良好的教育。伊爾倩耶夫的家人都是音樂喜愛者。比如,男孩的姐姐柳芭奇卡多次演奏克萊門蒂的練習曲。伊爾倩耶夫的母親經常演奏約翰·費爾德的第二協奏曲和貝多芬的奏鳴曲。
三、結論
通過研究伊爾倩耶夫一個10歲的男孩的語言個性,可以領悟到一個出生在富裕之家,在親人、老師和仆人的呵護下長大的男孩。與每個人的關系影響了伊爾倩耶夫的心理狀態、思想和感受。一個富有同情心、脆弱且敏感的孩子仔細觀察外部世界以及內心世界的變化。靈魂的所有變化的專注讓他有能力解決許多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作者賦予主人公不安寧的良知和不斷的內心焦慮。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伊爾倩耶夫也努力弄清楚他人和自己的行為。以上層面在翻譯時準確把握其特有的語言個性是決定譯文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巧蓮.淺談文學作品翻譯中人物個性化語言的處理[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68.
[2][3]Лев 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Отрочество.Юность》.www.100bestbooks.ru,1852–1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