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博 吳冰玉 徐穎 常明珠 米靜



紙,在藝術上除了作用于材料研究外,亦有不少在應用領域的開拓。定格動畫、家居裝飾、商業空間等,經過藝術家的設計與創作,這種常見的材料在不同的工藝制作下,彰顯出變幻多姿的形態。4位紙藝家,通過對話與作品,將各自對紙的思考與探索一一呈現。
魔法過家家
立體|紙張|靜態|動態
關鍵詞:折紙,彩色,日常用品
我們做大人太久太久了,早已忘記小時候是怎么做孩子的。韓國藝術家李繼熙的作品卻能像時光機一樣,帶我們重回童年。她用色彩斑斕的紙張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重現,創作了夢想中的微型世界。
色彩明快的紙張經過折疊,變身為一桌美食、家電用具、可愛的動物等,紙張仿佛像樂高一樣充滿了變化莫測的樂趣。
Q:你的作品充滿了童真童趣,這與你成長的經歷、學習或地域環境有關系嗎?
A:我小時候很喜歡做手工。相比于玩娃娃,我更愿意手工制作一座房子或家具,特別是和哥哥在一起制作收音機或是相機,非常有趣。我沒有學習過機械相關的知識,但是對于拆卸機器特別感興趣。長大以后,我就有了觀察事物的能力。
Q:是什么契機促使你從事紙藝創作,選擇紙作為媒介的原因是什么?
A:我在設計公司工作的時候需要設計很多畫面,同時還要提出一些理念。后來我用紙張親手制作了一些圖片,得到了比商業繪圖更多的認可,于是我開始對紙藝術和紙塑產生興趣。
Q:請著重推薦一兩件作品或是項目。
A:我想介紹我近期的作品,用紙張復刻而成的海德堡凸版印刷機器。它的尺寸是寬1 500mm,長1 800mm,高1 600mm。乙支路是首爾的中心,是韓國印刷業的圣地。如今那里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些變化銜接了過去和現在。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作品,在它身上,我希望強調細節的呈現與機器的原始性。
Q:你有很多有趣的紙藝定格動畫作品,請分享一下創作過程中的有趣故事。
A:定格動畫是一項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創作。很久之前,我被一部名叫《超級無敵掌門狗》的動畫打動,我特別喜歡其中的內容和人物,于是決定親自制作一部定格動畫。《紙,玩起來(Paper Play)》是我2016年制作的,整整2天沒有睡覺。
Q:作品展出后,觀眾的反應會給你帶來新的靈感嗎?
A:每當我在展覽時分享自己的故事,觀眾就會用他們相同的經歷和觀點給我反饋,這讓我的故事更加豐富。
《美味的食物》
美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李繼熙手中,美食與紙藝的結合產生了很多奇妙的化學反應。她將生活中一頓簡單的午餐、烤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以自己的方式復刻到紙藝作品上。配色簡約明亮,獨具風格又不脫離事物原型。
《鳳凰酒店的紙花房》
這是李繼熙為韓國濟州島鳳凰酒店做的室內裝飾,不僅在相框里和墻上裝飾了由紙做成的可愛花朵,還將紙花插在花瓶里,裝飾在燈具上。如此亦真亦幻的房間裝飾給客人帶來一種神奇的感官體驗。
在設計中,李繼熙做了很多紙材料的嘗試,在保證耐用的同時,還為花朵增添了活潑的生機。比如花瓶里的紙花除了平面花朵,還有圓球等立體花葉的搭配,產生了豐富的視覺層次。
探尋平面與空間的邊界
平面|立體|紙漿|靜態
關鍵詞:手工紙,紙漿畫,紙燈
與馬克·德·韋耶(Mark de Weijer)相遇于貴州丹寨石橋造紙村,他以紙為媒,長期專注于風景畫的研究和紙漿畫的創作,探索藝術形式的不同邊界,使得紙張能夠成為室內空間的一部分,兼具美學和實用價值。
在紙漿畫的創作中,馬克先用固色劑、紙漿染料等試劑將紙漿染成需要的顏色以備作畫,然后打漿,加入紙藥抄紙,在紙張濕潤的狀態下,用提前備好的染色紙漿構思創作。完成紙漿畫后通過榨紙、焙紙等工序干燥作品。最后,加入阿拉伯樹膠調和自制的蛋彩顏料對畫面進行調整。
他說:“我的生活不能沒有藝術,藝術創作能夠感知自我,尋找自我,建構自我。”紙纖維便是他表達自我的媒介,在身處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用自己制作的紙漿、手工研磨的顏料,在不斷的思考和創作實踐中,感受紙漿本身作為材料語言的特性。
馬克·德·韋耶(Mark de Weijer)
于1988年至1993年在荷蘭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畢業于繪畫及空間設計專業。他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專注于風景畫的創作,從寫實到抽象,從使用清漆、鋁板到以手工紙為載體,他的作品弱化了繪畫、建筑和設計的界限,美學和功能性的結合賦予了作品額外的魅力。
Q:請用幾個關鍵詞描述一下自己。
A:藝術家、紙制作者(Paper maker)。
Q:在藝術創作中,你常思考的問題是什么?
A:我認為重復他人的想法是沒有意義的,表達自我、創作自己的東西非常重要。我在自由創作時,對風景畫最感興趣。風景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至今仍有許多藝術家還在從事風景畫的創作。所以如何創作新的、別人沒有創作過的風景畫,是我一直探索的內容。創作時,你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保持思考,觀察身邊的一切,不斷嘗試,一步步完成創作。這個過程很像運動,例如參加單車比賽,你必須每天堅持訓練,如果不訓練、不努力,就不會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藝術創作也是這樣,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墻上的每一幅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Q:為什么紙纖維和水彩畫會吸引你?
A:這兩種藝術形式我都非常喜歡。早期我喜歡用鋁和蜂蠟進行創作,這樣做出的作品很美,但是因為這些材料的結合會產生一些有毒氣體,對環境和身體都有一定傷害,所以這種創作無法長久進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載體,便慢慢地開始了紙藝術的創作。我認為進行藝術創作前,了解自己的材料很重要,比如在作畫時,如果使用一管一管的成品顏料,我們可能不會對顏料的性質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但如果我們親自做出這些蛋彩顏料來,就對材料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就像我創作的紙漿畫,我的作品不只是畫作,還有紙張本身。
Q:你的作品似乎與空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為什么?
A:這與我研究觀眾以怎樣的形式欣賞作品有關。大多數畫作都是平面的,有一部分是三維的。我在嘗試尋找不同藝術形式的邊界并把它們結合起來,我喜歡這種形式,因為這可以給觀眾留下思考空間。比如與墻面裝飾結合起來的畫作,這到底是墻紙還是畫作呢?因為這種形式突破了藝術品的審美邊界而具有實用性,人們不只是欣賞單純的畫作本身,更可以享有它的實用價值。
Q:每一件作品都是非常順利地做出來的嗎?有沒有遇到瓶頸的時候?
A:有的時候我按照以前實驗過的方式來制作紙張,但是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有的時候我花了一整天時間來做一個實驗,卻突然意識到我之前做過這個實驗,我知道這個結果,當然有時候結果會有細微不同。當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就會煩悶,發現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無用功。
Q:作品展出后,你會關注別人對你作品的看法嗎?
A:會有批評,也會對自己有一定影響。只要是真誠、有價值的評論,都會讓我重新思考。每次展出的作品都有高低之分,那些不是很好的就會受到批評。以前,我也會評價、討論別人的作品,會告訴他們我是怎么看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了解,所以我也不再這么做了。
《燈》
在探索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的關系時,他發現“燈”是室內空間里很重要的一部分,連接著平面與空間,于是從2011年開始,馬克開始了紙燈的創作,延伸了紙藝術在生活空間中的實用性。
《空間的延伸》
從2003年開始,馬克嘗試打破平面繪畫的局限,開始探索平面和空間的關系,將作品的審美性和功能性結合,使作品成為三維空間的一部分。在創作之前,他會詳細地分析空間的位置、形狀、節奏、結構和顏色,綜合考慮觀者和空間的互動關系,然后創作出只屬于這個空間的作品。
定格在報紙里的時光旅行
平面|紙張|靜態
關鍵詞:拼貼,報紙,光影
在瞬息萬變的時光里有這樣一類載體,它孜孜不倦地記錄每一天的事件和人們的生活,那就是報紙。荷蘭當代藝術家馬丁·黑塞林(Martijn Hesseling)用報紙代替顏料,構建起了一幅幅奇妙的時光之旅。
他對報紙進行切割和排列,覆蓋在透明的有機玻璃上,再涂上透明漆,經過這樣處理的報紙就變得通透。馬丁將每一個畫面元素進行仔細地切割和上漆,在二維的平面上形成了有深度的圖像,最終構建起他的作品。
馬丁·黑塞林(Martijn Hesseling)
Q:是什么樣的文化或因素影響了你用報紙進行創作?
A:在創作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恰恰是報紙這種材料本身,它促使我每天去尋找近期的新聞圖片。當選定了主題和圖片之后,我就會用報紙和漆來制作拼貼藝術作品。這些用報紙制作出來的圖像有時與歷史事件相關,有時是我自己拍攝的照片。比如我在香港時,就把當地的報紙帶回了家,并用它們制作成了拼貼作品和圖冊。報紙中的文字就是我的輔助,它們可以記錄下我拍攝照片的那一天,或是記錄一個特殊的時刻。
Q:你如何處理材質,并形成了這種風格?
A:大概是在20年前讀研一的時候,我發明了這種拼貼藝術的創作技巧,之后我就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這種方式就是將剪切下的報紙一層層組合起來,放置在樹脂玻璃上,利用涂漆將整個報紙作品變得透明,直到圖像中的白可以與墻的白融為一體。
創作時有很多需要關注的因素。比如什么時候上漆會讓報紙變得透明?因為報紙一旦變得透明,鉛字就會變得很清楚,并成為拼貼藝術的一部分。在漆干掉之后,就再也沒有修改的余地了。因此,我必須仔細思考如何排列不同的報紙,以及不同層次的順序問題。這個過程比較復雜,但我十分熱衷于解決這種選擇和排列上的難題。
剛開始以這種方式進行創作時,報紙還只有黑白兩色,后來彩色報紙的出現對我的創作幾乎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現在,我也可以使用更多彩色的廣告和圖片來制作出色彩更加豐富的拼貼藝術作品。
Q:可以介紹一下你的創作靈感嗎?
A:我認為在“報紙”本身和我用報紙做的“畫面”之中,尋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想讓畫面看起來真實,但我認為讓觀眾看到這個畫面是由報紙、并且僅由報紙組成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希望能夠將報紙的布局發揮更大的作用。比方說,我會用文章專欄的結構來做拼貼畫里重復出現的格子。
最近我在思考用來組成畫面的報紙里文章排列的順序,不過當然這種排序是非常主觀的。帶著這種思考我創作了一系列報攤拼貼畫,報攤就是每天上新報紙的地方,報攤里商品的擺放順序也是有一定規律的,而這也就正同我排列作品畫面中文章的順序一樣。
Q:現階段你在思考的問題是什么?
A:我現在終于可以說自己已經達到可以熟練掌握技法的水平了,所以我有更多的空間來創作新的作品,而不用像以前一樣去做重復的試驗和尋找。我經常在想為什么我的作品中,“透明”成為了非常重要的部分,我猜這可能和光線有關,一個事物的透明度,經常受到光線的影響。也許這就和時間一樣吧,這些瞬息萬變的、不確定性的感覺始終吸引著我。
于枯槁后重生
立體|紙漿|動態
關鍵詞:造型,枯萎,裝置
一片新鮮而飽滿的樹葉落到地上,逐漸脫水、干癟,隨著葉脈的收縮而蜷曲、破碎,漸漸地從鮮活到枯槁,最后只剩下生命流逝的痕跡。這枯萎的過程,在藝術家彼得·根特納爾(Peter Gentenaar)的紙藝創作中重演。濕潤的紙漿層逐漸干燥,沿著葉脈一般的木制骨架卷曲、收縮,最終卻逃離了葉片的枯槁結局,在藝術中獲得了嶄新的生命。他認為,如果紙只能被限定在平面的二維形態,那就如同陶土只能被制成磚塊一般無趣。因此,為了打破紙的“磚塊魔咒”,彼得開始了他的藝術實驗。
彼得·根特納爾(Peter Gentenaar)
1964-1968年在海牙視覺自由藝術學院學習藝術,此后兩年在米蘭的布雷拉學院學習雕塑。次年,在美國奧克蘭加利福尼亞工藝美術學院學習版畫并獲得了碩士學位。
Q: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
A: 長期以來,我的紙藝創作都是實驗性的。其中一個實驗是借助泥塑進行紙藝創作,我從自己制作的泥塑中選擇一個作為模型,用濕紙漿覆蓋再烘干。另外一個實驗是用紙漿打印3D蝕刻,先用油性墨水在鋅蝕刻板上上墨,再倒上新鮮的紙漿。然而這些都是尚不成熟且無法預測的工藝,最后我的實驗也因此紛紛走向失敗。
后來我遇到了我的妻子帕特·托利(Pat Torley),她學習紡織藝術,因此我們的房子也被纖維材料填滿,纖維材料改變了我的創作方式,過去我非常注重人物表現,但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抽象,作品的形式也完全由纖維材料決定。帕特也放棄了編織藝術,和我一起開始了紙漿畫的創作,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紙漿藝術形式。
Q:你創作的靈感來源是什么?
A: 其中一部分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于中國的瓷器。我認為瓷器是中國影響世界最奇妙的發明之一。在此影響下,我在創作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紙漿變白,并給予它們血脈一般的藍色紋理。
Q:你曾與擅長運用3D打印技術進行創作的時裝設計師艾里斯·范·赫本(Iris Van Herpen)跨界合作,這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思考?
A:在制作自己第一個真空吸附臺面時,我的真空紙幅成型技術已經較為領先了。我如今使用的真空吸附臺面是5米×2.5米。1991年,我設計的打漿機取代了荷蘭式打漿機,可以用未經提煉的長纖維制作出我想要的紙漿,甚至可以在機器里給紙漿上色,同時也很容易清洗。目前已經售出了100多臺打漿機,在世界各地進行紙漿制作。這些機器目前還在售,詳見我的個人網站:www.gentenaar-torley.nl。
Q:紙張是脆弱的,你如何看待由紙為原材料創作雕塑作品的持久性問題?
A:我找到了利于創作的理想纖維,原本是為紡織業提供原料的亞麻纖維,以此結合紙漿可以做出非常強韌的紙張材料,因此我的紙藝作品從20米的高度摔下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Q:創作,讓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A:很多紙藝家視他們與紙張的關系為“紙藝之路”,但大部分與工廠生產出來的紙張為伴,而我的“紙藝之路”則讓我與纖維更加緊密。最初,紙張讓你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并邀你同行,在“紙藝之路”上漫步待到路徑深處,會成長為一名藝術家,遇見更多樣的選擇,材料會成為你的新伴侶。這些如同通幽小徑的“紙藝之路”崎嶇漫長,帶你領略紙的不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