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摘??要: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年。取得全面脫貧攻堅勝利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承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選擇。高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績。決戰決勝階段,高校積極承擔社會職能與社會責任,在強化脫貧攻堅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內生動力形成等方面再發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新成績。
關鍵詞:脫貧攻堅??高校 ?作用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號召“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后勝利。”講話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脫貧攻堅戰役動員令,為全面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吹響了決勝號角。高校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充分發揮自身在思想教育、黨建引領、智力支持等方面的特殊優勢,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貢獻高校的智慧擔當,是應有之義,責任所在。
一、高校助力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
黨組織建設成效顯著。一是加強農村黨組織制度建設和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了村委班子工作職責、干部述職評議、群眾評議黨員、議事決策程序、村務公開等規章制度。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定期開展新思想新理論學習教育,狠抓“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工作,進一步增強了黨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二是規范村重大決策議事程序和公開工作。把“重大決策講民主,重要事項必公開”作為村委工作的根本遵循,引導村委制定村黨務工作和村委會工作計劃、年度目標,明確村委班子成員的工作任務、工作要求,村務收支經費做到公開。三是增強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引導農村黨組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有事必辦,有問必答”的工作原則,將廣大農戶凝聚在一起,團結奮斗,共同努力。村委和村干部的思想認識明顯提高,工作積極性不斷增強,為民主動服務,群眾對村委和村干部的認可度不斷提高,對他們的工作和服務總體滿意。
經濟發展實現向好。自實施“第一書記”政策以來,我國廣大貧困地區通過精準有效幫扶,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斷改善,貧困村呈現出了脫貧提速、發展提效、民生提質的良好局面,扶貧取得顯著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逐年降低,貧困人口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自然村(屯)修建道路基本實現,貧困戶住房保障問題大幅改善,飲水和通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產業發展成效顯著,通過引進企業、建設扶貧車間、建立種養基地、發展旅游經濟、組建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大力推進鄉村產業脫貧,取得明顯成效。
農村治理逐步改善。“第一書記”政策的實施,不僅給農村發展建設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也帶來了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實現農村結構性改革的真正突破。受貧困地區文化素質等限制,貧困村治理工作發展無外乎以族長制和村規制結合實施,村民法制意識淡薄、運用現代手段優化治理的知識匱乏。“第一書記”知識水平較高,實際經驗較豐富,可以有效創新農村工作機制。他們引導和組織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建立農村書屋和文化大院,“第一書記”入駐后農村的村務公開、召開村民大會、貧困戶走訪、農村基礎設施更新、農村文化教育開展、班子換屆等工作開展的更加規范和科學。農民對精準扶貧、黨的方針政策有了深入的認識,對村務的了解得到深入,對村中大事有了更多的參與權,參與村集體事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顯著增強。政府關于農村治理的舉措由原來的難以真正落實到現在各村積極爭取,“第一書記”所入駐貧困村展現出了很大的發展勢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村民精神面貌不斷好轉。
精神面貌持續向好。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是反映貧困村脫貧的重要表現,是反映“第一書記”工作的主要方面。與此同時,衡量貧困村脫貧的另一重要內容則是貧困村精神面貌是否改善,其同樣是“第一書記”工作內容的核心指標,是反映貧困村脫貧情況的不可忽略因素。“第一書記”政策實施后,“第一書記”們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展,以及顯著的脫貧增收情況和基層黨建強化帶來的文明新風的擴散,讓村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嘗到了創新發展的甜處,擺脫貧窮的意愿更加強烈,自主脫貧的意愿快速顯現出來,參政議政意識不斷增強,自力更生,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善。雖然,仍有一部分村民由于長期形成觀念而無法短時間內轉變,但是在逐漸形成的發展新風的帶動下,在“第一書記”的率先垂范下,效果必將更加明顯。
二、高校助力脫貧攻堅的著力點與攻堅點
在危機中求契機,強化脫貧攻堅思想隊伍建設。在脫貧攻堅決勝階段,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帶來了新的挑戰。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是短暫的、有限的,但是在疫情中所表現出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以及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所畏懼、無私奉獻的精神卻是持久的、永恒的。新冠疫情期間所凝練形成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效率同樣是我們取得脫貧攻堅戰役勝利的信念需要,黨員領導干部在疫情中所表現出的先鋒模范、無私無畏也是我們取得脫貧工作勝利的人才保障。
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工作,必須要凝聚思想、統一認識,必須要培養一批能堪大任、勇擔大任的人才隊伍。作為高校,要以抗“疫”為契機,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地方,也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助力大學生思想道德品格形成的地方。“紙上得來終覺淺。”源于事實的理論解析最有說服力。高校要樹立主動意識,積極搶占輿論陣地,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維度空間,將疫情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轉化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將疫情防控的戰場轉化為理想信念教育課的“第二課堂”,切實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紀律觀念教育等,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當前國家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使命,自覺投身到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當中去,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作為高校,還要以“決戰”為要求,多形式強化人才輸出。高校作為人才蓄水池,是人才聚集地、訓練場。面對脫貧攻堅需要,高校要加大人才培養,在農學、醫學、教育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對標扶貧工作需要,加大招生力度,加強應用性人才培養,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需要的人才。同時,通過暑期“三下鄉”社會調研,大學生志愿服務,畢業生就業實習、“三支一扶”等引導大學生到基層鍛煉,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和輸出更多復合型人才。
在大考中顯擔當,強化脫貧攻堅基層組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黨的工作、政策宣講執行到位的重要依靠。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強不強,黨員領導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好不好,對落實脫貧攻堅意義重大。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到最難啃的硬骨頭階段,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這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帶領人民快馬加鞭,脫貧致富,需要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迎風飄揚,為貧困人民掌舵領航。
高校在思想宣傳、政策宣講、黨員干部培養上具有一定優勢,幫助貧困地區開展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抓好奪取脫貧攻堅勝利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都必須著力的重點方向。從工作開展的內容和形式上來看,高校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繼續做好駐貧困村第一書記的選派工作,將一批思想覺悟高、政治立場堅定,具有基層黨建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選派到工作當中去。在工作中,強化黨建工作投入,避免當前駐村扶貧干部重經濟輕黨建情況的發生和加重;加大黨建工作考核力度,把幫助貧困地區開展黨建情況作為突出重要內容進行考核。同時,加強對派出扶貧干部的作風建設,督促其強化能力提升,積極主動作為。二是發揮黨員領導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等的作用,積極到貧困地區開展政策理論宣講。“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我們要通過這批政策理論強的干部隊伍,將黨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的新舉措好辦法,以及基層扶貧干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感人故事等廣泛宣傳下去,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確立核心、樹立信心、堅定決心。
在長效中顯優勢,強化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形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各項工作正在扎實有序開展,但脫貧攻堅目標的整體實現任務還十分艱巨,貧困地區自主脫貧能力差,部分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等情況仍然存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攻堅,既是要實現當前脫貧目標,也是要著眼長遠,實現長久脫貧、自主脫貧,避免出現暫時脫貧,重新返貧的情況。
高校承載著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在助力地方扶貧產業發展等領域有很多可以作為的空間。一是加大技術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自在學科、專業、人才等方面優勢,更多設立針對貧困地區急需的科研立項,更多加大相關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更多開展扶貧工作科學實踐研究,幫助貧困地區切實解決在項目確定、生產勞作、產品銷售等脫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切實做到項目確定符合實際、生產勞作科學高效、銷售途徑豐富多樣,讓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強起來。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作為后盾單位,高校還需多渠道抓好資金投入,積極設置扶貧專項經費,同時運用黨建工作經費、工會扶持經費等,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扶貧消費物資采購等,幫助貧困地區解決一批實際困難。此外,高校還可以探索引入校友企業資源實現項目對接,以及針對貧困生實施學費減免等形式助力脫貧攻堅。
參考文獻
[1]劉煥,秦鵬.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邏輯、現狀和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20(01)
[2]王再新.堅持和完善駐村“第一書記”政策的重大意義與路徑設計[J].理論導刊.2020(07)
[3]劉志燕,敬志偉.“第一書記”的動力機制、困境及對策[J].中國領導科學.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