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望明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在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們不再只是單純的是學生們知識的傳播者和教授者,更多的去重視了對學生思想價值、思想道德和師生關系的建設。本文將重點從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環境教育為重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環境教育
一、現階段道德和法治課教育現狀
長久以來,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上面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固化、僵化的模式。教師單純運用“教”將知識直接輸送給學生,成為一種“送”的概念,失去了“教”的靈魂,學生也是去了“學”的精髓。除此之外,教師和學生更多是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者和接受者的一種關系,學生單純的接受教師送過來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目的上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去應付教學內容以及考試,而很少去考慮去教授給學生除了知識以外的其他的知識。教學模式固化、目的性過于明顯和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化等問題都是長久以來課堂教學的存在不足。
1.知識論的錯誤理念
在目前多數學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方法對教師而言,單純的運用常規方法常規思維教授給學生是最穩妥的方式。對學生而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新的知識,并且運用到實際考試中能取得高分也是受益最大的方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有沒有學得到知識,而主動地去忽略了在道德以及法治方面的教育。知識論目的性過于明顯,這就是目前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最大的缺點。教育出的學生缺少一些對于道德和法治知識的基礎了解,成長的不夠多樣性。對于學生來講,學生只是單純的學到知識,學不到關于一些道德和法治上的額外的知識。
2.教學方法的固化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使用一成不變的教案仿佛已經成為教師們心照不宣的約定,使用過的教案,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就會反復使用,“流水的學生,鐵打的教案”。除此之外,由于知識點基本不發生變化,因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運用過的方式方法會一直使用,追求最簡單最直接的“知識灌輸”的方法,不主動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其他方面的成長。單純的進行知識的教授,雖然在短時期內可能具有明顯的效果,應付考試已經足夠,但是從長期看,這種總教法弊是遠遠大于利的,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是不利于在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知識體系的建設。
二、道德和法治課的教育策略
1.豐富課堂教育內容
學生在學校的主要學習地點是在課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原來的教學課堂基本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引領者去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很少能提出有效地建議或意見。而教師則也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課本知識的變化較少,因此對于課堂知識的教學所運用的教學內容基本也是不變的。而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原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于教學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打破原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社會在發展教學的水平也要隨著相應的提高。相較于原來只是單純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學來說,要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引進更多的知識教育。例如在日常課堂的教育中增加對于道德和法治課程內容的增加,對初中時期的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育。
2.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在初中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教學,不但能夠可以使教學課堂環境變得更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利用情境創設法可以讓學生沉浸到具體的學習狀態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更加能夠有效的對道德和法治的知識進行吸收消化。同時教師在情境創設法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語言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景設置下,運用不同的引導語言和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的發揮,從不同角度多出發去思考問題,當有學生勇敢的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時,教師繼續進行引導,讓學生繼續發揮,勇敢回答,這時候,學生的思維也就得到了提升。這種在課堂實際運用創設情景的教學方法,不但使教師教課難度降低了,還增加了和學生的互動,又能開拓學生思維,不乏為一種好的教學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關于道德和法治的視頻,讓同學們進行觀看。在觀看后,教師及時地拋出自己的問題,可以詢問同學們關于視頻中出現的不合適的點,然后繼續詢問為什么這么做是不合適的,進一步的提出應該怎么做才是最合適的,有什么改進意見要提出。通過情景的創設加上教師語言上不斷進行引導,會使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更加有積極性,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提高了同學們對于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
三、總結
總的來說,對于初中生的教育,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教授上面,而忽略掉對于學生多樣性的發展。要積極增加在初中課堂中關于道德和法治課堂的建設,學校則應該雇傭相關的專業教師進行更加專業的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打破原來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故步自封;改變原有的知識論的錯誤觀念,要積極地跟上時代教育的潮流,在進行教學時要盡可能的去豐富課堂內容,在方法上要積極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情況下,能夠多方面的提高學生學習到的其他知識。要以學生為本,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段亞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習自主性的培養策略[J].才智,2020(12):169.
[2]楊生壽.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有效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76.
[3]徐紅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69-70.
[4]譚玉娜.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策略[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