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現如今,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十分迅速,學前教育受到重視。在人的一生中,三到六歲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齡階段。我們將從孩子的幼年著手,根據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內心活動的特點,孩子性格的形成,習慣的養成這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分析討論得出這些結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以如何幫助同齡的幼兒飽滿自信他們的精神為目標,讓他們以一種全新的狀態進入小學這一新的階段,并在即將進入小學前讓他們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思維方式以及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手能力。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心理特點;應對對策
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教育對個人身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最近幾年,學前教育的規模和普及程度不斷增加,并逐步實現正規化、科學化,與義務教育緊密銜接。與此同時,學前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育者努力提高其質量和水平。
一、研究學前教育幼兒心理特點的意義
當幼兒開始進入三歲時,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契機,如幼兒突然間說出一些特別奇怪或者是特別有哲學意味的話,而且有些幼兒很容易惱怒,開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讓成年人無法理解。實際中國有句諺語“三歲看老,七歲看小”。該諺語揭示的是,幼兒在三歲時的脾氣秉性,可以預測出他在老年時的心理和行為表現,而其七歲時的行為特點,則可以預測其七歲到十二歲之間的行為特點。所以三歲是一個孩子走向具有個性的人生的起點。因此,為了更科學地用教育手段來引導3-6歲的幼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處事原則,研究其心理特點非常關鍵,只有明確3-6歲幼兒的心理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缺乏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目前我國很多幼兒園在教師配置上存在缺陷,過度關注幼兒學習、興趣、生理等方面的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幼兒園教師不具備充足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輔導技能,對于幼兒行為表現以及心理狀態認識不清晰,導致幼兒發生異常行為,不能對幼兒及進行正確的疏導。
(二)理論脫離實際
雖然我國在幼兒園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但是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具有經驗的心理輔導員無法長期在幼兒園內進行心理指導;二是在開展心理輔導時又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無法深入開展,幼兒心理輔導效果不佳。
三、學前教育階段幼兒教育對策
(一)構建適宜的游戲環境
要基于開放教育理念,打造能夠支撐幼兒進行適宜游戲活動的環境。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實際上就是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探索的支撐空間,這一空間需要適宜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要支持幼兒自由探索,就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的自由開放且豐富多變的物質活動空間。現在很多幼兒園都在因地制宜地優化園區空間,利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來打造幼兒游戲活動場地,在具體實踐當中通常會依托幼兒興趣、需要、經驗以及發展水平乃至游戲活動的需要來改造環境,突出環境育人。同時適宜的精神環境可以讓幼兒與教師處在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引領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提升幼兒的安全感、信任感,進而養成良好的品格,因此要考慮幼兒的需求,根據幼兒的需要求創造環境。
(二)讓幼兒的智力科學發展
智力除了遺傳的因素以外,環境同樣可以刺激幼兒智力的發展,有研究顯示,智力的成長是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對普通人來說,后天的影響甚至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大腦的發展主要是在幼兒階段,多個方面共同發展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的成長。觀察力對孩子們來說同樣也是不能忽視的,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用手解決問題同樣是一個智力成長的過程。通過激發孩子們的自主思考能力激發他們大腦的潛在活性,達到智力成長的目的。
(三)實現家庭與課堂教育融合,共同促進心理教育效果
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不能只依靠教育機構,良好家庭環境的營造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將課堂與家庭進行有效的連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互通,才能真正為幼兒健康心理的養成打好基礎,做好保障。在溝通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將幼兒的課堂表現、行為習慣以及科學適用的教學方法、經驗等傳授給家長,而家長也要及時準確地將幼兒的言行舉止告知教育工作者,只有幼兒相關信息的及時有效互通,才能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的針對性,實現心理教育效果的共同促進。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教學機制也跟在后面快速健全。尤其是幼兒學前教育現在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已經成為了家長們茶余飯后的談論熱題。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可以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素養,讓這些幼兒長大后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馮鳳英. 單翼天使也有春天———淺析單親家庭幼兒的心理特點與教育策略[J]. 家教世界·現代幼教,2017(9).
[2]文蘭. 讀《透視幼兒心理世界》有感[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學版),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