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浩 孫正偉/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2011年國家為了鞏固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解決新疆地區職業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在江蘇、浙江等9個東中部省(市)的31所職業院校舉辦內地民族中職班。自2014年,已有大批新疆學生在內地完成學業,投入到家鄉的建設中,為新疆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由于招生地域分布較廣、民族分布復雜、分數線跨度較大、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個體差異等原因,導致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給承辦內地民族中職班的學校帶來了巨大的難題。蘇安院采取“結對幫扶”的教育模式,將其貫穿于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其中對學困生的幫扶轉化教育可以有效縮小學生的素質差異,有效實現培養目標的達成。
(1)基本情況:自2011年首次開辦內地民族中職班以來,蘇安院共接收內地民族中職班學生923名,其中578名同學已經順利畢業并返疆就業、創業或升學,學院現有在校新疆學生345名,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74名。
(2)學困生現狀:隨著2017年培養層次有三年制中專轉變為五年制大專,招生規模逐年增大,招生區域范圍、民族比例等發生較大變化,盡管整體生源素質有所提高,但新生中學困生規模和表現形式進一步擴大,教育管理難度依然嚴峻。
(1)問題多樣循環的“綜合型”:對內地生活環境和習慣不適應,思念家鄉心理自閉,問題多發,循環往復的學生。
(2)思想品行不端的“品困型”: 品德水平較低下、做事不積極,不滿情緒較強、經常違反紀律、違背道德、自私自利的學生。
(3)學習障礙明顯的“學困型”:入學成績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方法不當、智力能力有限、對所學專業興趣不濃等學生。
(4)心理問題突出的“心困型”:精神上萎靡不振、自我封閉不與人交流、消極應對挫折、世界觀人生觀不端正的學生。
(5)語言不夠熟練的“語困型”:國家通用語言不熟練、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理解能力較差影響學習的學生。
內地民族中職班學困生與內地班級學困生比較,有著更加復雜的成因。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孩子成為學困生的首要因素。家庭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學校”,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思想品質和性格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這些遠離家鄉的未成年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認識水平和民族傳統習慣的不同對孩子的要求和關注存在較大差異;其次,不良環境的影響是導致孩子成為學困生的重要原因。手機和網絡等外部環境的影響應越來越引發教育者重視,對于內職班學生而言,境外不良勢力的攻擊等隱患也是影響學生的重要原因;再次,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面對不同的生活、學習環境,面對不同民族習慣同學和老師,學生出現心理障礙也是導致民族學生問題發生的原因。
學困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群體,它是動態的,甚至是循環的。對于學困生的認定在教育過程中要一直存在,認定方法也要根據群體和個體特點來制定。蘇安院認定內地民族中職班學困生采用內派教師提名、任課教師評學、班主任評價、同學間測評、心理健康測試、語言基礎考核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間適當考慮學生的民族。
基于內地民族中職班學困生的類型和原因分析,在“結對幫扶”轉化學困生工作中,蘇安院采用“手掌計劃”將學生生活上、品行上、學習上、心理上和語言上的5個問題通盤考慮和轉化,能夠實現科學分析、精準施策、一個都不能少。
內地民族中職班學生剛入學平均年齡在16歲左右,入學前大多數沒有長時間離開過家,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面對一個個陌生面孔,生活上的不適應和心理上的問題凸顯。“我在內地有個家”結親戚活動,老師自愿報名成為“家長”與內地民族中職班學生建立沒有血緣的親情關系,在學業、語言、文化、思想和行為習慣等方面言傳身教。
結對認親活動一方面促使了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結對家長都是本校老師,對學生們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一起學習、勞動和活動,潛移默化的將良好的習慣傳遞給民族孩子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族學生國家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結對家長利用業余時間帶民族學生參觀游覽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漢文化景區、云龍湖、博物館、音樂廳等,帶他們領略國家的地大物博、精彩文化和豐富物產,感受國家的強大昌盛,增強愛國熱情;同時,結對認親培養了學生的感恩之心和報國之志。內地家長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彌補了學生離家后愛的缺失,學生與內地的家也建立深厚的感情,他們感恩家長的關懷和教育,同時也感恩祖國的培養,立志學好知識和技能報效國家。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固然重要,但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思政課堂很難兼顧同一班級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背景學生個人品行的教育。基于此,采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榜樣幫扶的模式開展學困生思想品德和文明養成教,榜樣幫扶是實現成功轉化的關鍵。
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學院“優秀黨員”、“最美蘇安人”、“三好學生”紛紛加入到幫扶隊伍當中,與學困生建立幫扶關系,和他們交朋友,把積極的心態和正能量傳遞給他們。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統一的認同感增強,通過與幫扶人的交流和談心,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體會民族團結對于各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能夠自覺抵制不良勢力的侵擾。
學困生在學業上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方法和習慣不當、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師的課堂教學對學困生的兼顧能力有限,通過結對幫扶的方式把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和校級名師與“學困型”的學生聯系起來,在知識和技能上給予直接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讓學困生學會恰當的學習方法,知道勤奮努力對學業提高的重要性。
首先,通過“名師指導”的結對幫扶,學困生在學習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大幅提高,原來玩手機游戲和“宅”在宿舍的時間被結對老師充分利用,把更多精力放在完成結對老師布置的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任務”上來,學習時間的保證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下基礎。其次,結對幫扶可以針對學困生課堂上的難以理解的內容進行一對一解析,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最后,結對老師要幫助學困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其分析自身特點,挖掘自身長處,認清學習目標,找到努力方向。
大部分心困型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遠離家鄉的不適應和陌生環境、不同文化帶來的不自信,感到孤獨是他們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學院“三混模式”的施行,讓學生與普通內地同學混學、混宿和混餐,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學習,面對矛盾和困難共同解決,建立深厚友誼,這種幫扶交流的深入就是克服內職班心困型學生內心孤獨和自卑這個“絆腳石”的最好的秘方。
混學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經歷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可以達到“異性相吸”的效果,學生們能夠敞開心扉的進行交流,在促進民族團結的同時也能極大改善學困生的心理孤獨感。混宿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探索不同的生活習慣,在矛盾和化解矛盾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混餐過程中,學生們在充分尊重各自民族禁忌的前提下互相分享各自喜愛的美食,接受了美食其實也就是接受、肯定和適應了一種文化和環境,同時也就疏解了心理上的各種問題。
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是學生學好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同時這也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技能,然而現實情況是有相當一部分新生的國語水平很差。面對這樣的“語困型”學生,學好國語是當務之急,學院開設的語文課和語言課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但對于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同時,同一民族的學生經常在一起幾乎沒有國語環境,基于此學院采取“長廊伴讀”結對幫扶活動,既選取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漢族學生與內職班語困學困生結對,利用每天的早讀時間在學院的長廊下共同閱讀和交流,談論各自的生活和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同時“三混模式”的施行也極大的提高了內職班學生與內地學生的接觸時間,對語言學習也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內地民族中職班學生教育教學的效果,關鍵要看整體情況,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對學困生的教育和轉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承辦學校要本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讓每個遠道而來的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貨,開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困生的幫扶是高校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舉措,蘇安院對于“結對幫扶”路徑的探索和實踐還會一直繼續下去,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我們只有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才能將內地民族中職班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