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濰坊職業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出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提出要堅持“八個統一”。這些講話精神深刻總結了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也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概論》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應該是“理論認知基礎上的實踐導向”,就需要突破課程理論性強,實踐難度大的特點,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一室一站”思政雙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課堂理論學習和認知觀察的基礎上完成實踐考察,實現行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一室一站”思政雙課堂的教學模式即“一個課堂教室”“一個實踐空間站”相結合的思政雙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室”圍繞“理論是什么?”“如何去認知?”的基本問題,教學重點是理論知識的傳授、互動問題的研討和認知見解的闡述。“實踐空間站”包括校內實踐空間站和校外實踐空間站。圍繞“如何去實踐?”這一基本問題,教學重點是理論知識的觀察認知、熱點問題的調查總結和價值精神的行動踐行。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在信息化混合課程建設背景下,“教什么?怎么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
針對《概論》課程的特點,課堂教學主要采用“教學設計三步曲”的方法,包括課前自主導學、課中研討交流、課后拓展實踐三步。
課前自主導學的主要操作步驟為:教師針對專題教學內容提前給學生發布自主導學任務單,學生根據任務單第一步先利用信息化混合課程建設項目,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完成線上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二步在理論認知的基礎之上,根據任務單內容進行實踐的調查,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第三步完成專題教學問題清單,提交教師收集整理。
課中研討交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式,主要是學生研討交流和教師線下答疑,操作步驟為:第一步,教師在課前把學生課前自主導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搜集相關的教學案例,形成課中教學活動設計;第二步,教師在課上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方法,展示教學案例,提出思考問題;第三步,學生圍繞問題進行交流研討,并形成小組總結進行闡述;第四步,教師根據各小組的研討觀點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中研討交流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課前理論認知的基礎之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課后拓展實踐主要是運用我們“一室一站”思政雙課堂中的“實踐空間站”模式,包括校內實踐空間站和校外實踐空間站,搭建起“3+x”實踐教學網絡化。
“3”是指“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系統性實踐教學工程;“x”指校外實踐空間站的立體化實踐教學系統,包括校外固定實踐基地空間站和拓展流動性空間站。
積極探索“三維定位分層推進” 的實踐教學模式,利用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區域聯動,學院、二級學院、班級實踐教學的三級推進。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實現《概論》課程“理論認知基礎之上的實踐導向”的教學目標。
校內實踐空間站主要是立足于思政課堂和校園活動的校園實踐模式。校內實踐空間站項目包括課堂實踐 、校園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等。
課堂實踐教學首先要做到活動設計與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結合起來。課堂實踐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討論類。主要包括課堂討論、演講辯論、案例分析等。二是觀感類:主要包括校內外參觀考察、聽專題報告,撰寫觀后感、讀后感等。三是研讀類:主要包括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研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事政策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深入思考和理解掌握課程內容。四是競賽類:主要包括知識競賽、歌詠大賽等,讓學生在參與各級各類競賽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理論的認同。五是實踐類:主要包括專題調研、人物訪談、政策宣講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六是展演類:主要包括總結匯報、實踐成果展示、文藝匯演等,讓學生把在一定時期內思考、研讀、調研的問題或排練的節目在一定范圍匯報展示出來。七是反思類:主要包括熱點分析、歷史追憶、現實觀照等,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心與心的交流和情與情的碰撞,達到情感的升華和信念的堅定。
校園主題活動可以實現“四維課堂”的互動,形成思政課教師隊伍和專業課程教師,輔導員隊伍的思政教育合力。校園主題活動為思政“第二課堂”,主要是以素質教育為內涵的學習實踐活動,按其類別可以分為思想教育,社會實踐、學術科技、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文藝體育等。相較思政課“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時空更加開放、參與者更加主動,有助于增強新時期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育人途徑。
社團活動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平臺。根據《概論》課程的特點可以成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社團,紅色文化育人研究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會等思政專業學生社團。把學生社團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機融合,進行有效指導和管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學生社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優勢和特殊,創新教學方法,增加教學開放性、多樣性。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旨在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必須更加主動地、旗幟鮮明地通過實施“青馬工程”,把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校外實踐空間站包括校外固定實踐基地空間站和拓展流動性空間站,可以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自然環境、社區民生、紅色教育基地,旅游景點,文化產業等。為避免實踐難度大的問題,校外固定實踐基地空間站的建設可以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紅色教育基地可以進行革命歷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教育;自然環境資源可以進行生態思想的考察實踐;文化資源可以進行文化價值觀念的學習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深入企事業單位可以進行經濟發展模式的考察和新發展理念的深化;到社區可以了解民生問題,感受發展和變化,樹立自信、明確目標。
針對師資短缺的問題,可以利用課程思政全體教師,帶領學生到實踐空間站基地開展體驗式教學,通過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現場教學、參觀考察和調研訪談,探尋歷史事件發生地、走訪歷史事件親歷者,讓學生更直觀、更生動地去感受歷史的悲壯與現代化建設的自豪,在體驗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和現場講解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師生在校外實踐空間站完成對理論知識的觀察認知、熱點問題的調查總結和價值精神的行動踐行。學生深入校園、企業、社區、鄉村、軍營等基層單位,積極開展教學實習、技能實訓、惠農服務下鄉、基本醫療普查、留守兒童關愛、文化藝術展演等實踐活動,用腳丈量祖國大地,用情體察百姓需求,用心感受新時代的氣息脈搏,思考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