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云
河南省商水縣直第二小學
小學語文課程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而且是小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占有“半壁江山”。有語文教育者甚至說,語文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的質量。新編語文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以閱讀為主線貫穿每個單元,有意識地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構。[1]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從小學低段開始,就要高度關注閱讀教學問題。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碧剿餍W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必須研究語文閱讀教學的對象,即小學低年段學生的閱讀特征。小學低年段學生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久,還沒有形成小學生應有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這就決定他們和中高段小學生有一些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而這些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又導致其具有獨特的閱讀特征。
1.形象思維占優勢。根據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可以知道,小學低段學生心理發展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還沒有很好發展起來,而且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小學低年段學生思維發展的這個特點,決定小學低年段學生喜歡以直觀閱讀為主,側重形象思維,他們對直觀的圖像、豐富的色彩更感興趣。他們喜歡借助于直觀形狀、聲音、顏色、大小等來認知客觀世界。[2]
2.喜歡模仿書中人物。小學低年段學生在閱讀時看到書中的某個形象時,喜歡模仿書中的人物,甚至把自己當成書中的形象,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書中的形象進行模仿。比如教師、家長、同學、小伙伴都可能成為他們的模仿對象。[3]
3.善于展開想象。小學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最具探索精神的年齡階段,對未知世界,充滿著好奇。他們的這些奇思妙想有時非常大膽,有時非??鋸?,有時也不合邏輯,但這樣的想象對低段學生的閱讀及興趣的培養都有很好的作用。[4]
4.集中注意時間短。由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可知,小學低段學生心理發展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集中注意時間比較短,注意的穩定性比較差,需要教師時刻提醒甚至“苦口婆心”的培養小學生注意力。
根據小學低段學生的閱讀特征,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堅持以人為本。無論怎樣說,教學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閱讀教學也不例外。為此,閱讀教學就要回歸到“人”本身,即以人為本,把學生當成閱讀的“主人”。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從小學生真正的真實需要出發,以“同理心”考慮低段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感受和閱讀體驗,從有利于兒童閱讀的視角和思維而不是從有利于教師教的視角和思維開展閱讀教學,把閱讀內容內化到小學生的心靈深處。
2.采用直觀手段。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直觀性原則是教學的“金科玉律”。他在其代表作《大教學論》中明確提出:“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比缟纤觯投涡W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視覺、聽覺或觸覺等的體驗會更感興趣。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等直觀手段,增加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圖片動畫和視頻兼備的優勢,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學生積極投入閱讀中。
3.閱讀回歸生活。閱讀回歸生活就是利用低段小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場景,或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或展示一些生活物品,或提問一些生活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與語文閱讀內容的聯系,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果。例如:在進行《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設計“我說你做”的生活小游戲。游戲結束后,讓學生想象這些動作在太空中怎么完成,激起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快投入閱讀中。進而體驗到,在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簡單尋常的事,在太空中卻不太容易完成。
當然,結合低段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水平,還可以增加更多的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元素”,如把故事融入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將音樂作品融入閱讀教學中,可以激發閱讀的活力,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閱讀熱情等。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八課《楓樹上的喜鵲》一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角色扮演進行閱讀。首先是默讀,教師與學生討論交流找出令我高興的事是楓樹上有個喜鵲的窩;喜鵲窩里有六只小喜鵲;喜鵲弟弟長得快;“我”聽懂了喜鵲阿姨與喜鵲弟弟的對話。其次,學生感受到了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寫喜鵲,分角色扮演朗讀,讀出對喜鵲的熱愛之情。
低段小學生閱讀教學策略要遵循其認知心理發展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在尊重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元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