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冬梅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鎮大賀莊小學
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借鑒文本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進行練習,還可以根據文章寫作方法等指導學生進行習作。如何能在課堂教學中依托文本,發掘閱讀潛能并找出借鑒點,在這我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我們在批閱學生的習作時總會感覺學生的用詞不夠精準,不能很好的再現生活中的場景。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專門讓學生體會了這樣一句話“喂,淘氣的云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么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在這句描寫中我重點讓學生理解“津津樂道”這個詞語,并讓學生用津津樂道說話。有一個同學在一篇日記中寫道:課間活動,同學們再談些什么呢?我猜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新上任的班主任老師會是個怎樣的老師。其中周冰洋同學還仿寫了一篇《校園訪友》,并在班里進行了展示,還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好評。在學習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憶江南》后,張佳同學在星期天的日記中寫了一首詩《憶天路》:天路好,風景舊曾諳。崇山峻嶺在眼前,此時心情不一般。能不憶天路?課下我問了小詩人詩的大意,她是這樣說的:在星期天,爸媽帶我來涉縣的圣福天路玩,我們駕車行駛在天路上,我看到的景色很美,心情格外舒暢,我已經來過幾次,對這里的景色也算很熟悉了。老師說過“熟悉”就是古人說的“諳”的意思,就想學著詩人的樣子作詩。老師,我只是模仿詩人在寫,好多都是原詩里的詞句,適當加了自己的感受而已。我鼓勵她,想法很好,繼續模仿,定能創作出更好的詩,加油吧!可見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文中詞語的點撥對于學生的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講授六年級上冊朱自清的《匆匆》這篇課文時,我安排仿寫“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周冰洋同學這樣仿寫:寫作業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流過;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眼前過去;逛街的時候,日子從腳下溜走;睡覺的時候,日子從夢境中過去;過年時,日子從歡聲笑語中走過……學生不僅能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惋惜,同時也能走出文本,寫出自己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
可見很好的利用我們的教材,并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對我們的習作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學生在寫想象類的習作時往往會無話可說或者想象不夠合理。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想象類的文章,這可都是很好的例文。例如,在學習《未來的住宅》一課時,學完課文,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并運用本課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寫作要求:想象既要大膽,又要合理,還要把內容具體描繪出來。我班李子涵同學的作文《未來的住宅》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房子的墻壁可以隨著主人的心情自動調節:如果主人開心,墻壁就會呈現出紅色、黃色等靚麗的顏色;如果主人不開心了,墻壁就會變成黑白色。小作者不僅運用了文中的寫作思路進行仿寫,也加入了自己的奇特想象,我覺得她的借鑒很成功。這樣找準習作借鑒點進行習作降低了作文的難度。
還有,在學習了老舍作家的《母雞》一課時,本文意在贊美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開頭卻先說印象中的母雞令人生厭,這在文章寫作中屬欲揚先抑的寫法,我在晚上布置日記時特意給學生定了個題目: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我并沒有作特別強調用本文寫作方法的要求。但80%以上孩子都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其中李辛瑞同學開頭這樣寫道:我一向討厭我家的貓。聽,我每次睡覺時,它在我窗下“喵-喵-喵.....”叫個沒完沒了,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我都罵它好多次了,趕它好多次......結尾寫道:所以,我再也不敢討厭貓了。小作者借鑒大作家老舍的《母雞》一課的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變化,進而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甚至有些同學在學習詩歌時,學會了自己創作詩,我當時給班里李喬陽小詩人的評語是這樣的:《小學離別》這首詩不僅寫出了李喬陽同學在即將畢業之際對同學、對老師、對母校和對玉峰山的依依不舍之情,還寫出了自己有理想有抱負,為此不得不離開。詩句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離別的傷感、無奈、不舍等復雜的心情。我在此想說:這個成功例子正是證明“依托文本,輕松習作;超越文本,習作成功!”這乃是借鑒的最高境界吧!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精心尋找借鑒點,對學生習作進行正確指導,并及時點評,使學生懂得正確運用語言文字,領會語言文字的妙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輕松習作,由此愛上習作,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