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林/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靈魂,在世界各國競技的舞臺上,文化對于國家目標利益的實現作用愈趨增強。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時代,在各國西方國家吹捧并信奉文化霸權主義政策的同時,我們必須加快發展和繁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由社會和國家來引導學生樹立本國文化高度自信自覺,成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心。
全日制英語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用英語口語來學習或是用英語直接介紹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瑰寶,通過中外雙方跨文化交際來達到文化交流和借鑒甚至是融合,更好地養成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意識。
本文擬從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思想的視角,分別從其現狀分析,其價值意義,其策略方針等方面鋪列分析。
教科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知識載體,一方面要記錄現代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承擔延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習俗,而英語教材設計中,卻明顯缺少中國文化元素的存在,下面以譯林出版社的牛津高中英語課本進行佐證。首先,按教材所挑選的各個模塊的主題來看,其模塊涉及有的與學生的日常相關,如模塊一模塊十一的內容;有的是全球所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如模塊五模塊十的內容;有的是當代科學技術的更新,如模塊四模塊七的內容;文章選材著重偏向于英美西方刊物,涵蓋了教育,文學,藝術,風俗等諸多方面。值得褒獎的是這些文章語料不空洞不乏味,不矯柔造作。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信息量比重匱乏,這樣的主題摘取使其中國學生在長期的英語侵泡學習與本國的傳統知識形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認知鴻溝。學生們在漫長十幾年的英語學習道路上,漫漫忘卻學習了解中國文化,何談再用英語去發揮自身語言優勢來傳播優秀文化彰顯本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呢?
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教師的教學輸入直接與學生的教學成果吸收掛鉤,基于此認識,在分數至上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上,很少顧及中國文化在教學指導中的體現,結果是學生們都能利用上課老師講的語言知識,造出正確沒有語法錯誤的句子,甚至是寫一篇優秀滿分范文,卻沒有辦法利用英語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更何談用英語去討論一個熱點話題?更何談讓用英語推動中華文化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不是我們的學生英語學得不如意,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表達關于文化特色的詞語,如:鍋碗瓢盆等。據研究,曾有調查顯示,對于饅頭豆漿油條酸菜這些有沒有必要放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學習,有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傳授出去,給學生學習,但絕大多數的老師認為沒有必要,那些持支持觀點的老師同樣認為,課堂上可以一提,但只可能也只可以一筆帶過,并不要求學生識記。他們認為:英語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并不是那么可行,也沒有必要,因為它們對于改善學生分數起不到作用,而應該著重放在語文課堂上教授,英語課堂還是應該集中精力去學習英語語法的考試相關知識等。
在中國,英語分數對于學生們總體排名的影響不容小覷,在英語試卷設計面中,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題目卻很少。以湖南省一張高考英語試卷為例:從完形填空到閱讀理解,內容主要為:西方文學作品《偉大的蓋茨比》的分析,現代人壓力的排解方式以及埃及金字塔的歷史,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基本沒有涉獵或在試卷中得以體現。除書面測試以外,關于英語口語測試的主題論述環節也忽視了對這方面的關注,如湖南省高考英語口語測試給所提供學生需要掌握的話題中,有關西方文化內容的話題比重遠遠高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話題。英語教學大大忽略了中國文化,而且,由于受到各類西方文化的沖擊,絕大多數的學生更愿意花時間去學習西方知識,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要么一問三不知,要么不能做到利用英語口語進行恰當的表達,導致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嚴重失衡,只是一味單向地吸入西方文化,而缺少實質性地輸出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在雙方跨文化交際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才能更平衡地體現兩方文化輸入與輸出的同等存在必要性,只有充分了解并認同本國文化,才有一定的資格在跨交際交流中不怯懦,才有可能在交際中有平等話語權,一味地尊重和遷就并不能達到平等交際的目的,相反,適當地保持自我本色卻可贏得對方的青睞,其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有利于讓學生提高靈活掌握中華有關優秀傳統文化如風俗,社交禮儀等中國生活方式的英語應用;當中國文化成為英語課堂的不可避免的重點時,其英語課堂開展的系列學習活動也變得更加多彩,中國文化給予英語課堂大量的課堂選擇,豐富了學生聽說讀寫的內涵。另一方面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本,角度客觀,立場不偏不倚,理智對待并接收西方文化,不盲從跟風,辯證看待,培養理性文化價值體驗,成為本國文化傳承人。
教師教學計劃的制定直接關乎一堂課的內容,要想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英語教學聯系起來,這就必須要求教師在制定教案的時候格外注意。英語教學的最終歸宿是英語語言能力的應用,教師要特別重視學生日常語言交流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將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歷史典故轉化為一個口語語料,以一個英語歷史劇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能夠多方位開動腦筋,研發出一個符合歷史情景角色的劇本,通過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既能培養學生了解歷史典故的文化意識,又有效地讓英語達到了言語輸出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無形地給學生表達有關中華文化的詞匯,以及介紹一些稀罕的中國文化元素,積極鼓勵學生圍繞中國文化的話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亦或是在課堂設計上預留出課前幾分鐘的口語主題練習,例如,保護中國文物的重要性、你是怎樣看待學生全盤西化等等,鼓勵學生有效將英語口語與中國文化元素結合起來,使英語學習更加帶有中國品味。
閱讀的過程是思維積極主動的過程,閱讀不僅能夠拓寬知識面,更能培養辯證思考能力。但是,目前英語課本上嚴重缺乏中國文化的內容,不論是學校的教材,還是英語閱讀課外書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所以,在英語系列叢書里邊適當增加中華文化的比重迫在眉睫。因為只有將我們身邊真實的語境材料融入到閱讀篇目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主旨。那么如何糅合呢?首先,學生必備的英語教材書上可以多摘錄一些中國文學,教師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有關知識,同時配套課后題加以鞏固,例如,設置英漢互譯的翻譯題;文章主題討論;中國文化詞匯搭配及其用法;其次,由于英語沒有特定的環境音,要培養他們用英語思維進行思考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定期進行課后閱讀;最后,教授給學生英語篇章閱讀技巧,例如尋讀,略讀,精讀和泛讀等。
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其中包括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寫作的地位舉足輕重。在英語考試中,寫作題型往往與議論文相關,有一個固定的模版,盡管它們主題不同,但文章布局和基本范式大同小異(第一段以……開始,第二段圍繞……展開;第三段以……結束)根據往年的寫作題目,題型設計偏西方文化,這就很容易讓我們思維定勢,無法出現使人眼前一亮的觀點。首先,我們應該打破這種定勢,設計西方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并存的多元的寫作主題,豐富學生知識面,開發學生新的思維辨證潛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突破三段論的僵化模式,轉而嘗試以中華風景為主題的記敘文,如四川的九寨溝或北京故宮。標題是讓他們設計一天的旅游行程;其次,在實際教學中,寫作練習可以在日常單句翻譯上,教師應無時無刻謹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引用,這種思維的養成也會潛移默化感染到學生,利用學生向師性心理,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