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景靜 楊 玲/柳州城市職業學院
“形勢與政策”課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教育部關于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把本課程打造成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第一時間融入思政課堂的示范課,也為各高校落實本課程開課指提供了依據。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開始探討高職高專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怎么開、教什么等內容,逐步完善“形勢與政策”課“1+N”課程內容體系,實現課程建設工作制度化,增強辦好“形勢與政策”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課程質量和水平。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相應的建章立制、構建體系。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上,教研室課題組組織了完善課程體系化構建、統籌推進課程內容建設和實現課程建設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等方面的探討。
1、解決“怎么開”的問題
嚴格落實課時、學分。大一每學期8課時,其中理論教學6課時,實踐教學2課時;大二開課不斷線,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落實,每學期8課時,理論教學4課時,網絡教學4課時。
2、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通過專題培訓落實教學專題內容。通過專題化學習、集體備課和自主學習相結合方式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專題授課能力;采取課題研究與教學研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模式,制作網絡微課,提升教學效果;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實際需求,通過專題講座和實踐教學,讓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在第一時間融入思政課堂。
開發N門專題選修課豐富課程體系。根據教師學科專長,力爭開成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史等專題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多樣性需求。
(1)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是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由同一學科教師集體研究、討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備課質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的制度。集體備課可以將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長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整體理解,又有教學側重,協同起來最終達到理論“進頭腦”的目標。采取首席備課制,即以參加自治區組織的專題培訓的老師為主講,將專題教學內容分解到組內各個教師,由某一個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重點研究、中心發言,通過集體探討后形成教案,在組內共享,其他教師在該教案上根據正身教學風格、班級學情進行修訂后進行施教。堅持備自己、備學生、備教學內容、備教法的“四備”原則。通過集體備課,弄懂悟透做實“形勢與政策”課相關熱點和難點問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2)思政課聯絡員制度。“一對一”聯絡員制度。為更好地落實學院領導深入一線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服務學生發展的制度性安排,課題組建立邀請學院領導講思政課特別是“形勢與政策”課制度,實行“一對一”聯系的聯絡員制度,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干部與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
“課程思政”聯絡員制度。“課程思政”全員參與,思政課教師分小組聯系各系部,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一起深挖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確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3)實行“引進來、走出去”專題講授制度。聘請行業專家、知名教授、先進模范人物等參與專題授課,將行業發展趨勢等引入思政課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學期至少邀請1位專家、學者開展主題講座,或者邀請行業模范、身邊典型人物拍攝人物訪談錄,在線上供學生學習。
(4)落實綜合考核方式制度化。實行專任教師管理班級責任制,負責學生在校期間授課、考勤、考核、學習指導和實踐作業的完成等任務。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承載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的多種使命,由此決定了“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要特別注重形式與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課題組結合當前的課程建設的情況,就如何創新性的組織多渠道多載體的教學方式進行了總結與反思,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是信息化發達的時代,大學生了解國內外時事的途徑多樣化,網絡學習成為大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與政策的主要途徑。然而,“沒有了權威的引導和說教,在爆炸性的媒介信息面前,受眾更像一個無所適從的孤兒”①,因此,要考慮的問題有:(1)如何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途徑,實現學習常態化,提高學生對各種信息的利用率?(2)如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優勢,及時播報國內外重大時事,保證“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和覆蓋面?
體驗式教學,可以借助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了解、理解、吃透“形勢與政策”課程精神,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搬進社會大課堂,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大學階段的思政課程以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主要方向確定內容。如何依據教育部的每學期變化的教學要點,根據不同系、不同專業、不同階段學生特點設計體驗式教學方案,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目前正在探討過程中。
課程考核與課堂教學方式密切相關,課堂教學采用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互聯網學習軟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可以作為對學生過程性考核的客觀依據。因此,如何將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調研體會、社會調查報告、實習實訓、參觀訪問、志愿服務等形式,納入到課程考核方式形成體系化?體系化的“形勢與政策”課,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體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在實踐中正確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融入到自身前途發展中,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擔當。
如何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課題,加大教學資源的建設,解決融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增強親和力等制度化的建設,要有較為深入和專題化的研究,師資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教師培養自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教學自信來克服教學困難,推進教學改革。教師應當確定專攻的教學領域和方向,比如主講國際關系、經濟領域、黨史國史、民族政團結等等,不斷收集積累相關領域的資料和訊息,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講人和團隊帶頭人。
注釋: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