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蘭
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城第三中心小學
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所以,思想品行教育是學校的德育的中心任務而常抓不懈,我們培養學生“四個學會”(即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第一個學會就是做人。
學生在學校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因此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之中。德育作為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不可能安排很多特定時間的教育,那么德育教學將是最值得采納的方式,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比如初中階段,《政治》一科自然不用說,它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最有直接聯系的,那么政治老師在課堂中,應多結合實事,讓學生在學習、了解了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結合當前社會及國際上的各大事例作為參考,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學會用更遠大的目光對社會問題及國際關系做出評判。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學習豐富的語言詞匯,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偉大自豪,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發自內心地為祖國而驕傲。《數學》是門最熟悉的理科,學習的對象都是些數字,似乎很枯燥,怎會涉及到德育,但是你想,數學方面有很多著名科學家,如陳景潤,他們面對這么復雜的一堆數字,都能夠解決一些更為復雜的問題,為數學領域做出了那么多的貢獻。可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加上自己的智慧,就能迎刃而解了,這就讓學生無形中得到了教育。所以,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關鍵還是老師注意尋找“切入點”的“結合點”。這樣才能教有所成。
班會是每周一次的活動,如此一來就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利用與否,以及利用的好壞,對班集體的發展,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班主任缺乏這方面的意識,認為班會課沒什么好說的,還是以學習為重。于是,班會課變成了“自習課”或正式課堂,成可傳達布置工作課等等。其實,我們應該想到,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學習和吸收,學習專設的能夠讓學生受思想教育的時間就應該好好的利用起來,一般好的班會課應是師生智慧的結晶,師生和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黃金時間。一般學校一學期會安排每班有幾次主題班會,可以以“文明禮儀”、“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等等為主題。這類班會做得好的話,其實對學生教育的效果會更佳,因主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意義,主題鮮明,活動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富有意義,如此收獲方能顯著,還可以每年推出一個觀摩班會課活動,讓各班得以學習,互相促進。
時勢政治,涉獵廣泛,包羅萬象,美與丑,好與壞,都容納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讓學生通過訂閱報刊雜志,看熱點節目,為他們開辟時事走廊,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讀報,收聽新聞,利用班會課對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充分發揮時政教育功能,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好習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分析辨別能力。通過引導讓學生把個人思想與國家興盛聯系起來,培養高尚道德情操。
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要從大處找眼,小處著手。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開始抓起。其實,在小朋友剛走進幼兒園開始,老師就開始教導他們基本的生活習慣,都說“大海由滴水匯成”,同樣地,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需要長時間慢慢的養成,形成教育的具體實施需要學校做出具體布置與安排。比如初一或高一開始,著手抓基礎文明行為的養成,使養成教育工作分列化,把好課堂教育紀律,嚴格出勤管理,抓儀表儀容和統一著裝工作。其實這些工作的完成關鍵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一個班集體是否優秀,可以從學生的行為習慣看出。
根據黨和國家教委的教育方針,學習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能夠全面的、主動的、和諧的發展。因此,德育工作在緊抓主渠道的同時,應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特點,重視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并以此為載體,實施滲透教育。
影響和促進學生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校園之外,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因素。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教師,而社會則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工作的社會化,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故我們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徑,積極構建校園-社會教育網絡。
我們應力求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重視德育工作,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即:課堂教學主動滲透,課文活動補充延伸,日常生活感染熏陶,社會實踐鍛煉成長。相信在今后的教育中,只要我們著眼于德育工作,并不斷的摸索創新,學校的德育工作將會得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