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宇/沈陽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
當前社會,未成年人“校園欺凌”問題范圍逐漸擴大。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科學防治,有助于維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新時代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一般來說,“欺凌”指的是對人持續的控制或惡意羞辱、威脅、騷擾等行為。“校園欺凌”指的是校園內發生在學生之間的、利用肢體、語言或者網絡等方式,開展的蓄意或惡意欺負、侮辱并造成傷害的行為。“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是由區別的,將“校園欺凌”等同于“校園暴力”是不準確的。“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師生,而“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只有學生,不包含老師;“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具有長期性。
未成年人的“校園欺凌”行為具有多重特點。一是低年齡化的特點。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顯示,14—16 周歲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占到35%;16—18周歲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被占 到60%。未成年人成為“校園欺凌”事件的主體,且低年齡化的趨勢明顯。二是高頻發性。據全國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的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率超過44%,,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偶發事件,已經發展成為具有高頻發性的嚴重問題。三是散播化的特點。伴隨微博、微信等現代網絡社交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行為在各大交流平臺上公開性散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當前很多“校園欺凌”行為的產生都是受到家庭因素影響的。一方面表現在家庭結構的不平衡。家庭在學生社會行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基礎性引導的角色。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導致子女教育受限,很多農村父母進城務工使得留守、流動兒童數量增多,父母監管缺位使得很多未成年人處于“失控”狀態。另一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尤其是對于孩子的過于溺愛,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行為習慣,缺乏同情心進而淪落為欺凌者。再者,不和諧的家庭氛圍與鄰里關系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很多學校缺乏“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防治機制。一是缺少對學生的生命關懷。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仍然“以知識傳授”為核心,對學生個體生命關懷的缺失問題比較嚴重,將分數和升學率的高低作為區分學生與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二是學校的監管與防治機制不到位。學校局限于自身社會職能缺少有效的應對措施,導致校園欺凌行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對欺凌行為不能及時制止,甚至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錯誤態度。三是教學課堂生硬,師生關系處理不到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青少年早熟現象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 16 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開始觸及法律的底線。這種形勢下對于未成年人過多的保護,或者過于寬松的法律程序與法律規定并不能更好地預防未成年人“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責任主體懲罰力度。學校、老師和家長,都是離孩子最近的監護人,尤其是某些班主任對內部的出現的“校園欺凌”不作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往往采取消極的姿態處理,學校和家長都應當發揮好監督作用,嚴懲“隱瞞不報”的行為。一方面對未成年“欺凌者”要加大懲罰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對監護不力的家長以及學校相關責任者也要作出相應的處罰,對于瀆職的行政處罰可以報當地教育局處分。
利用法律法規明確學校及其管理人員在“校園欺凌”中的安全管理與教育責任,是更好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的根本途徑。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學校在“校園欺凌”案件中的具體處理程序及擔負的主要職責,確保欺凌事件得到合理解決。當前一些學校教師對不守規矩的學生處于“不敢管、不能管、管不了”的尷尬處境。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加快推進“校園欺凌”案件的專門立法,建立完備的校園欺凌法律責任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以中央立法為引導,輔以行政條例、地方各級立法加以完善,整合分散在各法律法規中的相關規定的校園欺凌法律體系,進一步明確懲治校園欺凌違法行為的目的,保障正常的學教育教學秩序;依據地方治理特點,制定更為詳盡的、符合地區發展的法規規章,出臺切實可行的反校園欺凌的規章制度;完善校園欺凌法律責任體系內容,明晰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構建起邏輯嚴謹、體系完備、規定具體的反“校園欺凌”法律責任體系。二是要共同發揮各法律責任的治理功能,要深入明確各類法律責任在治理校園欺凌行為中的主要功能,明確欺凌行為人、監護人、學校和其相關責任人員的主體責任,明晰各法律主體的責任承擔形式,確保各法律責任之間的協同作用。針對“校園欺凌”案件,要系統化地明確校園欺凌的管理義務和管理責任,形成防治合力,全方位、多元化地控制“校園欺凌”問題的出現,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
針對危害性較強的校園欺凌者,要大力投入相關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將社會矯正收容機構真正投入到實踐中去,為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的行政處罰提供堅實基礎。一是要在預防校園欺凌行為中扮演好“領導者”的角色,從宏觀方面加大治理校園欺凌的力度。要逐步改進發現機制,從源頭上抓緊、抓嚴,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和早控制”。學校首先要積極展開普法活動,拓寬學生面對校園欺凌時的求助渠道,利用網絡的力量搜集求助信息;其次,要加大監控力度,配備專員實時監控及早發現校園活動異常;再者,加強對師生群體的反校園欺凌培訓,從根源上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出現。二是不斷完善對受害者的補償與救濟機制?!靶@欺凌”事件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可避免的,對已經出現的不良事件,要進一步從法制治理機制上對受害者做出合理的補償及救濟規定,要將施害者及其監護人、學校及其主要管理人員明確納入到追責范圍之中,擴大追責群體,不斷完善心理治療機制,給予受害者以更多的心理安慰和關愛。